中医传统疗法于急诊科应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疗法于急诊科应用

中医传统疗法于急诊科的应用 1.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 适应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患者,多患有动力性肠梗阻,我科运用大承气汤灌肠,对解除梗阻,回复肠道正常功能有明显效果。 方药: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30g(后下)莱菔子15g。水煎取液200-300ml,温度30度。 方法:先备一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蜡油,使之润滑,以便插入时不致对肛门及肠粘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然后将肛管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约10-30cm之间;接着将已配制好的药液经灌肠筒滴入,保留2-3小时,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针灸治疗晕厥 治法 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 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操作 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海、关元、百会用灸法。 3.耳穴压豆法配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 适应症:高血压病合并失眠、焦虑症等。 取穴:降压沟、肝、神门、交感、皮质下。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对准相应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 4.耳穴压豆治疗焦虑、失眠等 操作规范: 神门、心、交感、皮质下、肝; 操作:先行常规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钳将粘有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并用手指轻压耳穴1-2分钟。留压3天,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轻压敷贴部位各一次,每次一分钟左右。 5.针灸治疗抽搐 治法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 配穴 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 6.刮痧法治中暑 适应症:暑痧。本症多发于夏暑之季,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或秽浊邪毒所伤,而突然出现头晕、头痛、脘闷、腹痛、身热不扬,倦怠乏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甚则晕倒。 操作方法:在背脊部(后正中线两侧),胸腹部鸠尾穴,及颈项、肘窝、腘窝处,以细瓷碗边或光边硬币沾油或水反复自上而下轻刮之,直至局部皮肤泛红或显示出紫暗色痧点为止。 注意事项:血小板低下者、病危的要谨慎刮拭;刮痧操作时朝一个方向刮拭,不可来回刮;刮痧不必强行出痧;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刮痧后饮热水一杯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刮痧后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约3小时)后才可洗浴。 7.高热 治法 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配穴 风热者加鱼际、外关;肺热者加尺泽;气分热盛者加内庭;热入营血者加内关、血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耳尖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咽喉痛配少商、商阳放血。 8.中药热腌包外敷治疗寒性腹痛 适应症:以腹痛缩缩、时作时止、喜暖喜按、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为主症,或/和有生冷饮食、腹部受凉之诱因为辨证要点,胃肠炎、胃痉挛多见。 操作规范:吴茱萸60g、干姜60g、小茴香60g、粗盐250g缝合于脉诊包大小的药包中,使用时微波炉加热,外再包一层可换洗的布,即可外敷患处。 禁忌症:外科急腹症、腹痛原因不明者、孕产妇、皮肤破损处均禁用;热证、实证患者慎用。 9.针灸治疗痛经 (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痛经 (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虚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10.针灸治疗内脏绞痛-心绞痛 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阴郄 膻中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操作 毫针泻法。 内脏绞痛-胆绞痛 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操作 毫针泻法。 内脏绞痛-肾绞痛 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