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沈复,欧阳居—作者.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言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 (今江苏苏州)。沈复其人,工诗画,善散文,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中国文人,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终身 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下,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故此,其 文章风格有着比较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关于本书的成因,据史料记载,当是如此:嘉庆十三年 (1808年), 因为得到幼时好友石韫玉的举荐,沈复在赴琉球的使团中谋得一职。在 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在生与死的体验中,沈复回忆起自 己过往的人生,不禁产生了 “浮生若梦”的感慨,于是挥笔写就自传体 散文 《浮生六记》。在开卷之初他便这样写道: “东坡云: ‘事如春梦 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事实上,这正是 《浮 生六记》得以问世的缘由。 一般来说,凡是伟大的作品大多能去沙存金,为人传诵,而这本书 能流传下来堪称幸运。据俞平伯先生在 《浮生六记年表》中记载,本书 应是写成于清嘉庆戊辰 (1808)年或稍后,当时只有作者的手稿,并未刊 刻出版,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如果不发生意外,这本书很可能就此湮没 无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手稿却奇迹似的保存了半个世纪,直到清代 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它,并慧眼识珠,将其交给当时 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并最终于1877年以活字版发行于世。此 后,本书风行一时,多次印刷,有诸多版本,受到众多的欢迎和追捧, 时至今 日,依然有许多拥趸。 《浮生六记》共六篇,故名 “六记”,可惜,现在已遗失其二。文 中,作者沈复以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调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 闲情逸趣、浪游快记等,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 值观、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对于此书,许多学者都曾给予非常高的评 价,其中尤以林语堂与俞平伯两位先生的评价最具代表性。林语堂非常 喜欢这部作品,将主人公之一的陈芸称为 “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 最可爱的女人”,并将 《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使其在世 界范围内得到传扬;俞平伯则赞美该书道: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 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 迹”, “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总之,对于 《浮生六记》这部作 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得风气之先的一部重要 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之作,是热爱古代文学 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部杰作。 本次我社的重版,汲取各家所长,在译文上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 并且对于前四篇真品做了颇为精当的点评与赏析,非常有助于读者深入 理解这部作品。此外,在附录部分,我们收录了伪作 《中山记历》与 《养生记道》以及林语堂、俞平伯两位先生关于此书的两篇序文,希望 读者朋友可以参考阅读。 目录 序言 卷一 闺房记乐 译文 赏析 卷二 闲情记趣 译文 赏析 卷三 坎坷记愁 译文 赏析 卷四 浪游记快 译文 赏析 附录一 伪作两卷 附录二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 附录三 重刊 《浮生六记》序 附录四  《浮生六记》年表    【卷一】 闺房记乐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 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 “事如春梦了无 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 《关鸠》冠三百篇之 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 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 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 《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 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 于书簏中得 《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有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 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 “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 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