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第八章 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拉伸变薄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组合型式。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是全球构造中最为醒目的两大构造型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广义的伸展构造包括地堑和地垒、断陷盆地、裂谷、拉分盆地等。 研究进展与现状 自70年代末Davis等在北美盆-岭区(Basin and Range province)确立大型伸展构造以来,造山带伸展构造引起了地质界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过去公认的高角度正断层构成裂堑式伸展构造只是局部的特殊地区,而大多数伸展构造则是以上陡下缓的铲形(listric)低角度正断层(low-angle normal fault)和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为特征。 伸展构造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就全球范围而言,造山带是伸展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因为造山带具有较厚的地壳和较大的重力势能差以及较低的抗拉强度和构造不连续性,并且下部热活动又比较强烈。这可能也是洋盆多次开合于同一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几乎都发育伸展构造,南非太古代巴比顿花岗绿岩带,欧洲加里东和海西造山带,北美科迪勒拉,欧亚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国天山-兴蒙、昆仑山、祁连山、太行山、燕山、秦岭、大别山等。 造山带伸展构造具有多阶段性和多样性:既有同造山期的伸展构造,也有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既有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也有垂至于造山带的伸展。伸展构造发育的机制也各不相同。 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以往认为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主要是剥蚀,研究发现,伸展构造造成的构造剥蚀更为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 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既可以是伸展构造的起因和促成因素,也可以是伸展构造的产物。 标志着造山旋回的结束:造山后的区域性伸展构造运动标志着一个造山旋回的结束,进一步发展可作为下一构造旋回的开端。 造山带伸展构造是造山带地壳演化,乃至岩石圈演化的重要阶段,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几 何 模 式 B. Wernicke和B.C. Burchfiel (1982)根据断层面几何形态和位移特点将正断层分为两大类,即非旋转的高角度正断层和旋转的低角度拆离断层。 一 多米诺式正断作用(Domino-style normal faulting) 平面状正断层旋转逐渐变缓,并且在老的多米诺断层系统固定之后,又发育一组新的多米诺断层系;形成拉伸盆地。 原来水平的地层发生旋转逐渐变陡。断层旋转,地层也旋转。 二 铲形正断作用(Listric normal faulting): 断层面呈凹面向上的铲形,伴随由坍塌(collapse)引起的反向牵引(reverse drag). 三 叠瓦式铲形正断作用(Imbricate listric normal faulting): 一系列铲形正断层呈叠瓦式产出,同样具有反牵引。 四 铲形正断作用限定的平面正断层(listric normal faulting bounding a family of planar normal faults): 铲形正断作用控制的多米诺式正断层。 力学模式 大陆伸展构造发育的三种模式 Lister (1986)概括出了大陆伸展构造发育的三中模式,即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模式、分层剪切或滑动模式。 伸展构造发育的位置 ?地幔物质上涌地区,即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区; ?活动大陆边缘,即弧后扩展区; ?挤压应力减小或消失的大陆或地体边界,即造山带。造山作用使地壳增厚和垂向压力增大,加之水平挤压力的减小甚至消失以及下部物质上涌和拆沉作用导致应力三主轴的转换,从而产生水平拉伸应力场。 控制因素 两个主控因素: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所造成的应力场;岩石圈的强度。前者是关键。由此决定了伸展构造发育的位置。 岩石圈的强度特性: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岩石圈的抗拉强度是圈内单个层强度的垂向积分,主要受地热梯度、物质组分和地壳厚度的影响,其中地壳厚度是关键。岩石圈变形由石英(上地壳)、长石(下地壳)、橄榄石(上地幔)三个层次的蠕变机制构成,所以其抗拉强度自上而下增强。 岩石圈强度影响因素: 1.物质构成 石英质-长石-橄榄石强度增强; 2. 地热梯度 地热梯度增高岩石圈塑性软弱层增厚,能干区域上移,整体抗拉强度降低,应力集中于强度低的上部岩石圈使之破裂形成伸展构造; 3. 地壳厚度 地壳增厚同样使岩石圈能干区域上移,抗拉强度降低。 造山带的强度特点 地热梯度高 俯冲板片拆沉、热的软流物质补充于造山带根部形成热穹隆以及热对流夷平作用等造成地热梯度升高; 岩石圈厚度大 造山作用大大增加了地壳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此外,造山带本身为一构造薄弱带,具有构造不连续性。 造山带抗拉强度最弱 是发育伸展构造的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