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相变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探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氏体相变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马氏体相变的定义、分类、相变特征认识的进程, 以及与马氏体相变密切相关的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以及形状记忆效应、铁基合金马氏体研究进展作总结。对马氏体相变,形状记忆合金的继续研究和应用作了展望。 关键词:马氏体相变 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效应 1前言 马氏体相变定义: 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变换位移 (均匀和不均匀形变 )并由此产生形状改变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的相变或简单地将马氏体相变称之为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切变(原沿相界面作 协作运动 )并使其形状改变的相变[1]。 Delaey [2,3]将存在马氏体相变的不同合金系分为 : (l)溶剂原子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合金如铁及铁基合金;密排结构间的切变如Co及Co合金、稀土及其合金; (2 )具β相 Hume-Rothery结构及Ni基的形状记忆合金;(3)具有立方-正方(四 角)的应力弛豫孪生马氏体的合金, 如镍基、锰基合金及Al5化合物等。按动力学的不同特征将相变分为变温相变和等温相变;按热力学和相面动态将相变分为热弹性相变半热弹性相变和非热弹性相变。 , 2马氏体相变分类 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特征可分为四类: 变温式、等温式、爆发式和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1)变温马氏体大多数合金系具有变温马氏体相变特征。 如图1所示,成分为C的马氏体点为M s,在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到 Ms以下发生相变,不断降温,不断转变,转变量取决于冷却到达的温度 Tq。如图所示,奥氏体冷却到马氏体点 Ms时,开始形成马氏体,其转变量f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增加到达马氏体转变终了点( Mf) 温度时,并没有得到100% 的马氏体,而是尚有残余。 图 1 碳素钢变温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 多数钢的过冷奥氏体经变温转变形成马氏体,因此钢经淬火至室温时的残留奥氏体由马氏体点Ms、M f 来决定。当马氏体点低时,Mf在室温以下时,将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如图2所示。 图2碳钢的 Ms 和残留奥氏体量与含碳量的关系 (2) 等温马氏体 一般的碳素钢、 合金钢都是降温形成马氏体,但是某些高碳合金钢,如 GCr15、 W18Cr4V,虽然它们主要是降温形成马氏体,但在一定条件下, 也能等温形成马氏体。对轴承钢油淬到室温,再经 100℃等温(Ms~112℃) ,可形成等温马氏体,有三种形成方式:①原有马氏体片的继续长大; ②重新形核长大;③在原有马氏体边上形成。马氏体的等温形成具有类似于钢的共析分解的动力学特征。如图3为典型的Fe-Ni-Mn合金等温马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呈C曲线特征,可见,在 140℃ 附近转变速度最快。 图3Fe-Ni-Mn 合金等温马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 图4显示出的等温马氏体(白色),是轴承钢淬火后于100℃等温10 h所得到的马氏体组织, 其中黑色马氏体片是变温马氏体,在等温过程中发生了回火转变[4]。 图 4 轴承钢中的等温马氏体 马氏体的等温转变一般不能进行到底,转变到一定量后就停止了。随着等温转变的进行,马氏体转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导致未相变的奥氏体发生应变,致使相变阻力增大。因此,必须增大过冷度,增加相变驱动力,才能使相变继续进行。马氏体的等温形成,形核需要孕育期,但是长大速度仍然极快。 (3)爆发型马氏体 马氏体点低于室温的某些合金,当冷却到一定温度 M B(MB < Ms)时,在瞬间形成大量的马氏体,T -f曲线的开始阶段呈垂直上升的势态,此称爆发型马氏体相变 。 (4) 热弹性马氏体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是指马氏体与母相的界面可以发生双向可逆移动。 其形成特点是:冷却到略低T0温度开始形成马氏体,加热时又立刻进行逆转变,相变热滞很小。热弹性马氏体形成的本质性特征是:马氏体和母相的界面在温度降低及升高时,作正向和反向移动,并可以多次反复。从 M s 降到 M f,再升温到 A s、Af,每一片马氏体都可以观察到形核-长大-停止-缩小-消失这样一个完整的消长过程。 3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3.1无扩散性 在较低的温度下,原子和合金元素的原子均已扩散困难。这时,系统自组织功能使其进行无需扩散的马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与扩散型相变不同之处在于晶格改组过程中,所有原子集体协同位移,每次相对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但是位移矢量不同。马氏体形成结束时成分不变,即无扩散。变成马氏体晶格( 第一过程)后, 间隙于晶格中的碳原子有能力扩散, 形成碳原子偏聚区(G.P区), 或扩散进入奥氏体中,则属于第二过程 。 3.2 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点是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位向关系。如上所述,马氏体相变时,原子不需要扩散,只作很小距离( 远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的移动,新相和母相界面始终保持着共格或半共格连接。因此,相变完成后,两相之间的位向关系仍然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