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docVIP

简论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doc

  简论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 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督抚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秋审制度是清代独具特色的国家法律制度。垂意刑名的乾隆皇帝在每年秋审季节常常迭降谕旨,申饬外省督抚在办理秋审中宽纵行事、市恩枉法。从司法上行到政治层面,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可以发现制度律例背后君臣政治关系的深义。一方面是乾隆皇帝迭降秋审谕旨的要害,从下到上依次有三个层面:警戒小民百姓、整饬吏治全局并且警惕臣下“干誉”。另一方面是外省督抚回应谕旨的要害,首先是必须认错,其次才是具体怎么认错的技巧理由。在虚词惶恐的回避主义中,他们对于上谕批评外省吏治的核心理由往往不予承认。乾隆皇帝在连年迭降上谕、不断叮嘱申饬之余,多少也有些无奈。综观这一政治过程,也说明了乾隆皇帝和督抚之间政治关系的复杂维度。   关键词:乾隆;秋审;君臣关系;政治过程   1003—0751(2012)06—0140—06   秋审是清代对外省①斩绞监候案件的覆审制度,是清代独具特色的国家法律制度。对此既往研究成果很是丰硕,已然对思想渊源、制度沿革、相关律例、程序、结果分类、作用影响以及古今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相关论著多侧重法学视角或制度层面的分析,虽然近年来司法实践研究范式勃兴,但少有政治史视角下的秋审解读,而兼采司法实践和政治史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政治史的独特视角,以乾隆朝为中心②探讨清代秋审实践背后君臣政治关系的要义,同时生动再现乾隆皇帝和督抚之间政治关系的复杂维度。   一、乾隆皇帝迭降秋审谕旨的要害清代外省秋审分为两个阶段,即地方秋审程序和中央覆核程序。前者从州县造册解犯开始,经臬司核办情实、缓决、可矜、留养等各类招册,最后由督抚等员会审具题。进入中央覆核阶段后,从刑部看详核拟开始,经九卿等会审后由刑部领衔汇题,其中情实人犯经覆奏由君上最后勾到。皇帝在朱批刑部进呈的各类招册和随后勾到各省情实人犯时,常常会发布大量有关秋审的谕旨,或针对一些省份的个别案件逐一申饬,或基于多省的共性理由集中批评。从乾隆朝六十年的情况来看,大量谕旨更集中于皇帝勾到各省情实人犯前后。从具体的时间来看,主要发生于每年九月或十月,随年份不同而变,也有极少数是在八月份。③   终乾隆一朝大量秋审谕旨的源起,往往是基于外省抚司原拟缓决而经九卿等改拟情实的普遍情形,即由缓改实,也就是各省原拟过宽、出人应得之罪,是为“失出”。此外,尚有少量针对个别典型案件和九卿等认为各省原拟不妥而在实、缓、矜、留之间互改④的情况。大量秋审谕旨的主题多是批评督抚们草率定拟、姑息宽纵以至市恩枉法、沽名邀誉,结果多是严旨申饬,情节严重者(五案以上)则同时交吏部严定处分。⑤一般说来,每年各省经九卿改缓为实的失出案件从两三起到六七起不等。最多者,乾隆四十八年(1783),山西、河南、直隶三省多达31、23和15起。与大量且经常改缓为实的失出情形相比,秋审谕旨中批评各省督抚“失入”的数量较少。在乾隆十四年(1749)以前尚能见到一些情实改缓决、缓决改可矜的说法,之后就少有所见了。   官员多犯失出错误的理由,客观上是制度规定失出的处分轻于失入。《清高宗实录》的例证显示,各省秋审失出,每五起吏部处分才降一级。⑥而失入一次,即降一级调用。⑦《大清会典事例》规定了官员审拟错误的刑事责任,也是失出轻于失入,“若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⑧。《六部处分则例》规定了官员审拟错误的行政处分,仍是失出轻于失入。⑨规避风险是人的本能,两害相权则取其轻。对于身处严密制度惩处法X下的清代官员们来说,自然会选择处分较轻的行为方式。如果不能充分原情拟罪、准确定拟,宁可从宽、出人之罪,毕竟处分关乎仕途,官员们都小心翼翼,作为省级大员的督抚、两司也不例外。   从官员的主观意识看,似乎也有从宽办理、出人之罪的倾向性。对此,长期身任牧令的黄六鸿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要皆从圣人不忍人之心,每事做出人罪之想。勾有一线可宽,即从此处因而生之”⑩。他认为,唯有这样才是遵从圣人不忍人之心,否则“见死不救”亦非仁人君子所为。即使不能完全做到,在叙述案情时也要字句包含。此说虽有些偏颇,但仍有一定的代表性,至少说明了官员从宽办理的普遍心理。对此,乾隆皇帝深有知晓并多有批评,在十八年(1753)的秋审上谕中称之为“妇人之仁”:“向来督抚陋习,以死者不可复生,遂一任俗吏舞文,曲绘案情。多谓事由死者起衅,豫为凶徒设一开脱之地。明知法司必驳,宁可为失出之谈。此皆妇人之仁,适以纵恶而不足示惩。”   然而,乾隆皇帝连年迭降谕旨,至再至三地申饬外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