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绒”文化浅说t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国年间同班禅进藏路过金川,把“甲绒”写成了“嘉绒”,从此为史学蜀沿用。目前在“嘉绒”,含义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嘉绒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藏语对川西北十八土司所辖地区的称呼,指居住在大渡河上游及岷江右岸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族。
嘉绒成为藏族的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歌舞、婚姻习俗诸方面。它与西藏的共同之处有:嘉绒人的住房与西藏平民的住房相同,都是样式相同的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嘉绒地区通行藏文;嘉绒人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嘉绒民间和西藏都有一妻多夫制;嘉绒藏戏和锅庄也与西藏藏戏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是,嘉线不同于西藏的特色也是显著的。嘉绒有独特的语言,奉信苯教,汉文化也较早地渗入到嘉绒的方方面面,有长期的土司制度等。这些同异特点的形成,都打着历史演进的烙印,给人们提供了在历史烟尘中迫朔嘉绒足迹的线索。
族源探索
嘉绒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漫长历史进程的冲突甚至流血中,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而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嘉绒藏族。最初的嘉绒先民,是生息在嘉绒本部大渡河上游河谷里的土著原始部族,从事狩猎,牧畜和农耕。在金川等地发掘的石棺葬墓群,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黄河上游的氐羌诸部族向南迁徙,中原诸族西倾,大渡河谷曾经是这些部族南迁西倾的天然“走廊”。有学者认为川滇黔的苗人和雅州的青衣羌人,是原居住在大渡河上游的金川和丹巴一带的嘉绒人。嘉绒人还曾经北迁宁夏地方。氐羌的南迁使嘉绒土著先民与氐羌人实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在温暖的大渡河谷地,形成了部族生息繁衍的繁荣和农牧业文化的兴盛。
晋时,由鲜卑族分出的吐谷浑族占有甘、青、川、康、四省边界一带包括川西在内的地区,吐谷浑族又与嘉绒人融合。这是第二次大融合。
公元633年,吐蕃20万大军东进侵入吐谷浑及党项诸羌,随及松州(松潘),唐天宝年以后,以上各地均由吐蕃支配。在200余年中,吐蕃占据统治地位,这使嘉绒地区又经历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语言、宗教、民俗上对嘉绒藏族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吐蕃东侵,形势迫使嘉绒人口东移至岷江右岸,形成所谓嘉绒冲部之说。②
到了公元851年,沙州(敦煌)人张仪潮等战胜了吐蕃守军,收复西北及岷廓地区,川西节度使杜源则收复维州(理番),汉文化西移,嘉绒地区与西藏的关系疏远。之所以嘉绒与西藏有着明显的差异,原因就在于早在吐蕃东移之前,嘉绒先民已在这个地区根深叶茂,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羌的河谷走廊农耕文化。马长寿说:“隋唐之嘉良,近代之嘉绒,此族非氐非羌。”嘉绒靠近汉区,受汉文化影响很早。而与西藏毕竟相距遥远,丛山四周的农耕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在语言、习俗、价值观和宗教观上的独特性。
《清史稿》称此区域:在宋是羁摩州,在元为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土司管辖地,自唐宗起,中原中央政权不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清时期,嘉绒已由十八土司代中央政权管理,成为中央政权统辖的自治区。土司世袭,定期向朝庭纳贡。清雍正初年,已有改土归流之议。清臣鄂尔泰说:“欲制夷必改土归流。”到乾隆时期,经两次金川之战,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才将十八土司中最强硬的大小金川土司改土归流,废土司制,改设直隶厅——阿尔古厅和懋功厅。战后,实行屯兵制和召垦制,大量的汉满回蒙人涌入嘉绒地区,足使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加速了该地区的同化过程,也推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嘉绒与氐羌、吐谷浑、吐蕃、汉、蒙、满、回的多次民族融合,加之该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嘉绒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
所谓“嘉穆谷”、“温暖的河谷”、“东方的杂谷”,是指西藏高原东缘自雅砻江东至岷江两岸的高山峪谷。这里的“杂”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多样性,民族杂居融合性及地貌的错落性而言的。大渡河上游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低平河谷,气候呈垂直型变化,河谷温湿宜农,半山草丰宜牧,高山林茂宜猎,山顶终年积雪,有繁多的珍禽异兽。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种农耕、畜牧、狩猎三位一体的农业文化。
金川这一地名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