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01
1、北魏的崛起(P32)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一、改革的背景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439年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拓拔珪的汉化改革 ⑴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⑵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⑶意义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 北魏的行政体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产生两大矛盾,即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级矛盾) 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 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⑶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极力推动 ⑴冯太后(公元 441 - 490 年) ⑵孝文帝 (467-499)聪慧早熟 姓冯名有,汉族人,是北燕 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 之女,北魏文成帝之后。她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466-471)和孝文帝(471-499)时期两朝亲政,推动了汉化改革,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