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_预防05级
分子流行病学进展及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 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 与传统流行病学不同 研究的水平不同 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人群) 研究内容和方向不同(强调与宏观暴露的关系) 研究方法不同(流行病学思维和方法)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研究手段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 研究内容(生物标志物)越来越丰富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病因、危险度评估、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 生物标志(biological markers, biomarkers)是可以测量的、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大分子物质,如DNA、RNA (miRNA)或抗原、抗体、蛋白质(酶)等。 一、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 (一)外暴露标志主要指环境因素暴露,包括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 1、生物性病原因子的鉴定 2、病原生物进化变异规律(进化树) 3、环境化学污染物(非生物因素)暴露 (二)内暴露标志 1、传染性疾病: 感染状况、抗原抗体检测、病原体基因监测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内暴露剂量、 生物效应剂量 内暴露剂量包括对化学毒物、饮食中的营养素和可能致癌剂以及微生物感染的测定。例如: 吸烟 - 血或尿中的烟草代谢产物可替宁浓度(Cotinine) 多环芳烃 - 尿中的1- 羟基芘水平 饮食暴露- 黄曲霉毒素B1(AFB1)和尿中N-亚硝基化合物( N - nitroso compounds)的浓度、血液中营养素水平 工作暴露和环境污染 - 血清或脂肪组织中的杀虫剂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多氯联苯PCB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二氧杂芑(Dioxins)环氧化物含量 吸烟和环境污染 - 尿中的致突变因子(mutagenicity)的测定。 三、易感性标志(环境-基因) (一)遗传性疾病 HNPCC, BRCA1/2 (二)慢性病(易感性分子标志物) DNA修复通路(肺癌、肠癌) 代谢酶系统(膀胱癌) (三)传染病 免疫系统(HLA) 炎症通路 传染病 慢性丙肝病人中,HLA-B44出现频率高达30%以上 对白喉毒素敏感的基因定位在5号染色体长臂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敏感性基因定位在19号染色体长臂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 1998年由Khoury和Dorman提出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 HuGE)的概念,定义: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基因或基因变异及其相应编码的产物)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 分子流行病学常用技术及方法 核酸技术(DNA RNA) 核酸体外扩增 (PCR) 核酸电泳图谱 核酸酶切电泳图谱 (RFLP)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 核酸分子杂交 有原位杂交、斑点杂交、转印杂交(包括Southern blot检测DNA和Northern blot检测RNA)等。 核酸序列分析 蛋白质技术 蛋白质分离鉴定技术主要有:电泳、凝胶电泳、蛋白质转印杂交(Western blot)、色谱分析、蛋白质测序等。 酶学技术 包括定性和定量检测,要求一定的条件。多位点酶电泳(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EE)法。 免疫学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免疫试验(FIA)、放射免疫试验(RI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C)等; 色谱(质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液相蛋白色谱技术(FPLC)等。 核酸分子杂交 蛋白质检测鉴定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HPLC, LC/MS/MS) (一)病因的探讨及病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1、传染病病因及流行规律的探讨 研究已知或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和流行特点 病原学诊断(基因诊断)、基因分型 研究分布特点,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确定 观察病原体在体内持续时间和消长规律 揭示传染病传播机制 以结核为例:与结核病人密切接触,感染和发病的危险增加。这些接触者与源病例之间,是否产生了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开展结核病成“簇”性研究,可以从分子角度解答这样的问题。 成簇的过程就是用聚类分析对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