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铜(Ⅰ)-卤簇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提 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铜(I)- 卤簇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旨在合成
结构新颖的铜(I)- 卤素簇合物,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总结这类化合物合成的规律,
探讨特殊结构的这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及发光机理。
研究体系主要是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反应计量比等因素,合成了九个铜(I)- 卤素簇合物,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等多
种表征手段对它们的结构与相关性能进行表征及测试。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1)
通过溶剂热原位反应合成四例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铜(I)- 卤素簇合物1-4 ,并讨论
端基配位卤素对其荧光性质影响及有机原位反应在铜(I)- 卤素阴离子簇合成中的
作用;(2 )利用水热(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两例具有三维骨架的铜(I)- 卤素簇
基配位聚合物5 和6 。化合物5 具有I 释放/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质,对比化合物5
2
-
及其衍生物的荧光性质,发现经过SCN 离子交换后发射光谱发生了明显的蓝移,
-
因此我们认为化合物5 可以用来检测SCN 。化合物6 具有 “热致荧光变色”现
象,本文对化合物6 进行了低温荧光测试并初步讨论了其荧光发光机理;(3 )利
用 Cu(I)盐同简单有机配体反应合成了具有不同铜(I)- 卤素簇基的化合物7-9 。对
比这三个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有机配体在铜(I)- 卤素簇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
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论文还阐述了上述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方法等,在丰富铜(I)- 卤素簇合物合
成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同时,为铜(I)- 卤素簇合物的定向合成和性质开发积累了有
价值的实验数据。
中文摘要
铜(I)- 卤簇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论文作者: 辛丙靖
指导教师: 施展 教授
专业名称: 无机化学
铜(I)- 卤素簇合物因其具有丰富的构型、光学性质和较高的发光效率,而受
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的具有不同骨架结构和维度
的此类化合物被报道。通常这类化合物是由无机组份与有机组分通过自组装形成
的,无机组份可为材料提供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电子学特征等,而有
机组份则可实现结构可调性、机械可塑性、以及良好的光学性能等。根据文献报
道,这类化合物的发光机理主要归结为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跃迁(LMCT )和簇中
3
心的电荷跃迁(cluster-centered,CC* ),簇中心的电荷跃迁主要包括卤素到金属
3 10 9 1
的电荷跃迁(XMCT* )和金属铜本身的 d →d s 电荷跃迁。尽管关于铜(I)- 卤
素簇化合物的发光性质已经有了许多实验和理论方面的报道,但是关于外部修饰
配体和外界环境与其荧光性质变化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合理设计、
精确控制和有效的合成新的具有丰富的荧光性质的此类化合物和研究其发光机
理将成为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本论文共分五章。在第一章绪论部分,
我们介绍了铜(I)- 卤素簇合物的研究进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第二章,通过溶剂热原位反应制备了四例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铜(I)- 卤素簇
合物(C H N ) [Cu I ] (1),(C H N ) [Cu I Br ] (2),C H N [Cu I Br ] (3)和
10 22 2 2 4 8 10 22 2 2 4 4 4 20 44 4 4 4 4
Cu I (C H N )·CH OH (4)。化合物 1 和2 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端基的配位卤
6 8 8 18 2 3
素不同,化合物 2 和化合物 3 具有相同的无机组分,结构中的有机组分不同。
Cu I 簇的荧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