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参考资料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张丹
班级:建筑0911
学号:0920101121
日期:2013年6月
读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的理解
摘要:文章通过阅读和分析缪朴先生的《传统的本质》,结合缪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十三个特点对“传统”进行了思考。结合具体江南传统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字:建筑特点 观点分析 区别与比较 案例
正文:
读缪朴先生的《传统的本质》,思考很多,受益匪浅。这种感受来自于原文的精彩和精辟,它引发思考,教会观察。更多观点能让人产生共鸣。这篇读后感中,大部分是我理解的作者的观点,我把它们整理简化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感言。
缪朴先生的《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认为,只有认清传统建筑的真面目,才有可能讨论要不要以及怎样继承传统。
第二部分界定作者要给传统建筑确定的特点。作者的这个出发点是很合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的。“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
第三部分作者介绍他的研究方法。 “如果一个调查者在一个四合院中有某种逸然自得的感受,通过观察和反省,他会发现这种感受的本质是极大的私密感和舒适感,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周围的围墙,墙上实体与开洞部分的比例,围墙及房屋的高度与院子尺寸的比例,院子中的绿化等物质形式。”
第四部分阐述十三个特点之间的结构关系, 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便能勾画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
第五部分详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1.分隔
“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觉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因此居所、园林都用围墙加以界定,尤其是皇宫更是被围墙重重围起。传统空间中很少有一览无余的景象。一道道的 “墙”和“门”分隔,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少人强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通透”感,尤其是园林中“月洞门”、“花窗”的运用,但他们忽视了小范围内的通透是以大环境的分隔为前提的。由此我想到了作为研究者,不能单单从“观赏”、 “游览”的角度去体会传统空间,我们应该假想“居住”时的体验。
案例:周庄沈厅
譬如周庄沈厅,我在分析时提出了一条长达100米的轴线,沿着这条轴线,院落和室内空间互相穿插,空间体验有一种内一外一内一外一内的感受。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
但实际上,作为居住者,这样连续的体验少之又少,闺中小姐,常年出不得闺门,一直生活在绣楼里,她又怎样有那样的感受?——而这种现象,与作者提到的“按人分区”、“微型宇宙”有关。
2.按人分区
3.微型宇宙
“在过去时代的城镇或建筑群中,一个人一年到头通常只在一个特定的胡同或院落中生活。” “分区”的同时,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小而全的世界,都可以比较全面地满足该集团地各种日常需要而不假外求,像一个“微型宇宙”——横向的流动性被降到最低限度。
4.室内外合作
作者在这一节里强调,中国传统空间,院落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就是:围墙界定出的每个小单元内,几乎都有一小块室外空间与室内结合。“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尺度较小,从而使人易于接近室外。”每个单元内,室内外的隔断很微弱,也有利于室内外之间的活动。
5.主从单元的串联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环境是由许多互相隔绝的单元所组成”,那么这些单元怎样组织在一起呢?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各种单元经常被串联在一条主要交通流线上”,“流线通常总是穿越基地上平坦部分的中间部位,而主要单元通常被安置在整个流线后一半的某处,次要单元则罗列在主要单元之间。
6.线型公共空间
这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中国城市不像西方城市那样,有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人们的交流活动大都集中在街道、弄堂等狭长的空间里,沿着这个狭长空间,有一些节点:桥头、城门口、水井周围、寺庙或衙门前等。与西方大的广场相比,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线型而不是向心的。作者认为,这种缺乏广场的现象与下面一些社会文化背景有关:首先,中国传统社会中公众对地方政治的参与是不被鼓励的甚至是静止的,所以不需要大的公共聚会场所。其次,“中国人对商业的传统轻视使得一个集中的,预留的市场没有被正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所接受”。其实,第二个解释是有问题的,传统的商业交换通常都依靠“街”来实现,大的市场是近代才产生的,西方传统的大公共场所很少作为商业用。
案例: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