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刑罚轻重的量化分析-北大法意
刑罚轻重的量化分析*
作者:白建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刑罚轻重的理论内涵和操作定义, 在此基础上提出编制刑罚综合指数
的构想并做了初步尝试。按照初步形成的指数表, 刑法典中每个罪的法定刑都能按照标识其
综合轻重程度的指数值, 在整个刑罚轻重排序中找到自己确切的相对位置。这将使 4 个相
关领域的法律实证分析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字:刑罚轻重/刑罚综合指数/实证分析
正文:
刑罚轻重的含义并不难理解, 但我们仍然对其缺乏足够的确切知识。比如, 们很难准确
地说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与侵犯财产罪这两大类犯罪的刑罚在总体上哪类更重,
也很难用相关系数对罪与刑之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适应做出描述,更难的是使刑罚轻重总
体水平具有精确的可比性。这类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关于刑罚轻重的认识尚未从理性思辨
的层面转入实证分析的操作化层面。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刑罚轻重理论定义的操作化处理,
使人们对刑罚轻重的理解更加直观确切。
一、刑罚轻重的理论内涵
按照通常理解, 刑法中应当存在一个罪刑关系模型: 这个模型的一边是由轻到重顺序
排列的罪, 另一边是由轻到重顺序排列的刑。这两个序列之间的高度相关, 是罪刑相适应的
起码要求。如果某个罪按其严重程度排序的相对位置较低, 而其刑罚轻重程度的相对位置较
高, 或者相反, 就不能说罪刑相适应① 。然而, 这只是罪刑相适应的理想模型。在我国刑法
中不仅不存
*本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郑真真教授的大力帮助, 谨致谢意。
① 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曾经描述过罪与刑两个“阶梯”之间的对应关系。他首先阐述了在严重程度
上由高到低顺序排列的犯罪阶梯, 然后指出,“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有了这种
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 我们就有了一把衡量自由和暴政程度的潜在的共同标尺, 它显示着各
个国家的人道程度和败坏程度。然而, 对于明知的立法者来说, 只要标出这一尺度的基本点,不打乱其次序,
不使最高一级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级的刑罚, 就足够了。”参见〔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66 页。
①
在各罪严重程度的定量排序 , 而且也不存在各罪法定刑轻重程度的定量排序。人们只能面
对给定的两个罪, 大体上说出哪个重哪个轻, 却很难找到随机选取的某个罪在整个严重程
度序列中或者刑罚轻重程度序列中的确切位置。于是, 对刑法中所有犯罪的法定刑的轻重程
②
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测量, 显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
然而在这之前, 最重要的是对测量对象的本质有一个理论上的准确把握。因为, 对“刑
罚轻重”这个术语所指的实际内容, 完全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可能的理解是, 认为
刑罚的轻重是犯罪的轻重在法律中的直接反映, 有多重的罪才有多重的罚。按照这种理解,
对刑罚轻重的测量, 就等于对犯罪轻重的测量。其实, 这种理解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
犯罪并非某种纯客观的对象, 而是主体化的客体。什么行为被称为犯罪, 什么行为被定义为
严重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与犯罪之间的冲突关系, 取决于立法者怎样看待各种危
害行为。因此,与其说刑罚的轻重反映了犯罪的轻重, 倒不如说, 刑罚的轻重是犯罪与社会
之间冲突关系激烈程度的表现。既然刑罚的轻重除了反映犯罪的轻重, 还包含了来自社会控
制方面的某种主观因素, 那么, 当我们把握刑罚轻重的内涵时, 这些主观因素当然也应进
入我们的视野。
具体来说, 刑罚的轻重至少要受制于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 在立法者看来, 某些
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对社会而言的重要程度。一般说来, 在立法者看来越重要的利益,
如果受到某种行为的侵害, 那么, 该种行为越可能被规定较重的刑罚, 反之亦然。从这个意
义上说,刑罚的轻重是犯罪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主观反映。这种关系的冲突性质越明显,
冲突的激烈程度越大, 反映在刑罚的设置上就越重, 反之则越轻。第二, 刑罚作为统治资源
的有限性③ 。不论立法者在多大程度上对此持清醒的认识, 投入多少刑罚资源与预防减少多
少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以刑罚效益的形式影响着刑罚的轻重。这种影响主要源于立
法者对未然犯罪预防控制效果的前瞻, 通过对犯罪与刑罚之间关系的功利权衡起作用④ 。因
此一般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