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公园改造设计_以重庆枇杷山公园为例.docxVIP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公园改造设计_以重庆枇杷山公园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公园改造设计_以重庆枇杷山公园为例

123451.枇杷山公园位置图2.枇杷山公园现状图3.枇杷山公园总平面图4.主入口景观区平面图5.主入口景观剖面及效果图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公园改造设计─以重庆枇杷山公园为例AStudyonMountainParkTransformationDesignundertheBackgroundofCityRenewal:InCaseofChongqingLoquatHillPark内容摘要:城市的快速更新给城市山地公园的改造设计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重庆枇杷山公园景观方案设计,从城市山地公园环境特征出发,从地形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功能空间组织、水景营建和景点设计等方面来探讨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关键词: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造、景观空间组织王新宇WangXinyu一、枇杷山公园概况及山地公园特征与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同,在新型城市化大环境下,重庆市正在进行城市更新及功能升级,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也面临着旧的区域改造的沉重压力。其中,如何使旧有的诸多山地公园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出新的面貌,既是城市改造的重点,又是城市居民的迫切需求。枇杷山公园占地面积5.4公顷(规划面积6.2公顷),位于重庆渝中区渝中半岛最高点枇杷山上,海拔345米,公园高差约70米,为渝中半岛最高点。枇杷山公园内山路蜿蜒、竹木成荫、花草繁茂、空气清新,为都市中的一片绿洲。登临其最高点红星亭,可纵览市区风光,是观山城夜景的好去处。(图1)公园1955年开始对外开放。近年来,枇杷山公园已越来越显现出与城市周边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图2)山地公园多样的地形增加了所有包含其中的景观因素的复杂性[1]。山地公园的魅力来自于其显著区别于平地公园的特征,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登山步道、开阔的视野及富于特色的入口空间等。但所有这些因素又恰恰是山地公园设计的难点所在。这些因素正是山地公园设计的“双刃剑”,如运用得当,则为山地公园增添亮丽的风景线;而若不能很好处理这些景观元素,轻则失去山地公园的魅力而流于平庸,重则破坏公园整体功能、显著增加工程造价,甚至引发使用者的潜在人身安全问题。所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空间设计应服从山体自然景观的总体特征,并成为山67123设计实践Practice总第257期2014096.次入口广场景观区效果图7.山体水景布置图体自然景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减少公园建设对原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降低建设成本[2]。本次设计以“观景、生态、山地特色、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各种景观元素的合理运用和穿插变化,利用现有地形和景观资源,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与公园休闲功能相适应,体现山地特色,争取将枇杷山公园打造成渝中区半岛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的基础上,在公园沿中山二路的正中部及最北部设立两个入口。中部为主入口,北部为人行次入口,而西部的车行入口在理顺交通流线的前提下予以保留。这样,整个公园将沿中山二路有层次地全线打开,为游客接近公园提供方便,增强了公园的可达性。(1)主入口景观区公园主入口考虑人流集散容量,在用地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进行适当退让,形成入口广场。特别是配置景观构架小品,以增强入口处的识别性及沿中山二路的商业气氛,使入口空间与城市道路融为一体。入口处的景观塑造采用中国传统的山地景观布局手法,登山步道以对称的形式从入口主景两侧折叠而上,并在每一个折叠转折处设置休息观景平台,并悬挑于山体之外,形成“城市阳台”。利用有利的山体地形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景观观赏点,既增加了景观层次,又提供了良好的多层次观景点,使游人获得“步移景易”的奇妙景观体验,使休息平台与观景平台统一为双重功能的多元体。入口处的主景为气势宏大的多级跌水景观。借助山体地势,形成三级台地跌水,自然形成“三叠泉”景致,并构成入口广场的背景和入口处的景观主轴线,将游人的视线引导到山顶,突出了山地公园特有的雄伟地势。同时与两侧的登山步道配合,构成了若干绿树掩映的台地景观,增加了景观层次,形成了层次丰富、恢宏大气的公园第一印象。灵动的跌水为公园添加了自然的元素,展现出山地公园的独特魅力。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该跌水可以只在重要场合时使用跌落的动水,而不流动时处于静止的水体也构成了在不同台地上的静止水景。整个主入口空间既有开敞的广场,又有雄伟的挡土墙。给人的第一印象既是公园的入口,又像是一个“山的建筑”入口,是一个“山城”的城门。(图4、图5)(2)次入口广场景观区次入口突出亲切宜人的尺度,以斜向的入口景墙配合水景、花坛等,突出入口登山道,使游人依稀回忆起当初登枇杷山的方式和尺度空间,以彰显地域文脉。该处的景墙采用浮雕、文化墙等形式,展现枇杷山及渝中区的历史,弘扬时代精神,展示城市现代文明,构成了渝中半岛景观的缩影版。同时硬质的景观墙与软质的植物绿化山坡互相穿插,丰富了景观层次。次入口处也结合登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