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王何必曰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王何必曰利》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孟子的义利观: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孟子 滕文公下》:“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修身名句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赏读: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更高的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意思是,站得越高,眼界越宽广。可用来形容人的思想境界。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孟子的义利观 Cylm269制作 王 何 必 曰 利 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kēng wàng zī zhí jiàn 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 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原文: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呢?’士和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层下层互相从对 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心却会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会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 正反对比论证 王何必曰利 原文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