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庸证释1
中庸证释
《中庸证释》
序一
儒道二旨,同归殊途,以教言则异,以道言则同。老子圣人也,孔子亦圣人也,其所闻道,亦同出也。老子轻世重身,独安清静,故其为道日损。孔子用世存心,砥砺德性,故其为道日益。然损者反求诸内,此悟性道之易也。益者崇尚其功,此立德之宏也。而为教者,宜其益也。故儒适日用,人乐服从。而视道为高深,为隐僻也。惟欲知本源,必明虚静;欲求功行,必达仁义;二者终无异也。故孔子之徒,述《中庸》之言,绍修道之教,以传先圣易礼之义;即孔子问道老子之意也。后人乃争二者之异同,徒见其无解於道,并无解於老孔之学也。修道也者,不可有儒道之分。推而言之,凡以道教者均无可分,此解道者所同知也。故《中庸》之书,诚不异道德之言;而孔氏之传,诚不殊老子之教也。夫道不可以他学艺比,精一虚静,然后得日损其行;至于无为。而道乃见,而修乃诚;故《老子》有『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之语也。有者,为无所生;无者,为有所成。而言有者,欲其有所观欲窍,其《中庸》致曲之义也;言无者,欲其观於妙。其《大学》止至善之义也。心同性也,有而能观其窍,则心知止矣;性同心也,无而能观其妙,则性常明也。止心而后可明性,明性而必以止心;二者体用之间,圣人同由此成圣,真人同由此成真;舍是则无成矣。夫是为道,以至於成,其所修果何有老儒之异耶?人生之后,辄妄所生,是大害也;而性心之中,不得其本来之体,则所主失焉。故修道以观窍致曲为先,先止其所,以安其主,而后不离乎道,渐归於极,此凡修道者不能易也。然真人圣人,智慧充满,定力强大;不止自止,不修自成;此则一幾达妙,虚静常存者也,而常人未能焉;故言修道,必自有言;不先求其有,不能至於无;故老氏不废观窍之方,孔子必重明诚之教也。《中庸》言道,其最要者——中和之功;中者妙之体,和者窍之用;中为无,和为有;有和返中,即由观窍以至观妙也。然其致力则在省察;故先观,非观不止,非省不存;中和虽属性道固有,而必赖省察存养之功;此有之不可少,而无之不易言也。然修道之有,异於万有;成道之无,异於他无。盖本诸道之有无,而非事物之有无;故曰:“无者为中,有者为和;无者为真,有者为方;皆道也。”明此方足以解有无,方足以修道。故道者:“齐彭殇,一生死,通有无者也。”彭殇本不齐,不齐不可以名道;生死本不一,不一不可以名道;有无本不通,不通不可以名道。盖自物观之,则不齐不一不通;自道观之,无可执也;无可执,故有为无之用,无为有之宗;用归其宗,修底於成,此大道也,性命也。中和之功,窍妙之境;无可执者,为道者无可为也,成道者无所成也;通而一之,曰为曰成;执而别之,虽为不成。此圣人真人,不言修道之事;老子孔子,不著修道之方也。为道不易知,而学者易执也;为道不易成,而修者好奇也。故道在性,性不可见,道不可见。性在心,心思不穷,道用不穷。不宜争於有无,判於妙窍,求其所适而已。故中者自中,和者自和;非为之中和也。为之中和,失其中和,尚何望致于中和哉?性受於天,天可为哉?天法於道,道何为哉?性自性,道自道,是曰『性道』修自修,成自成,是曰『修成』。此则明道之士,而不违圣人之教矣!
……故周漆园吏庄周序
序二
中庸二字,为儒教体道之极,行道之主。盖道者,由上言之,固无可言,由下言之,有不可尽。以天地未生,即有道。天地既奠,道未尝无。而道不可见,只凭物而明之,明之即冠所名,名即有所示。
中者,示道者也。道凭物而明,物以中而合道。故守中用中,为人明道也。天地氤氲,二气化醇。二气如环,相抱成形,不失其正。内外和凝,永生不漓,悠然天真,此即中之体也。盖二气即分,阴阳以名,而太极成焉。太极者,半阴半阳,相环相抱,动而入静,静而出动,动静不失,阴阳乃和。故太极形始於O乃变为(太极图),即阴阳相互之体也。阴生于阳,阳翕於阴,二气始终,纯然至凝。故太极既成,二气胚动,而五行生,五德相交,化育以成,而万物生焉。此物字概物而焉,不仅指形色者也。故万物始於太极,即太一也。礼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一节,即言造化之情也。太极既以道而分阴阳,则欲知太极,不可验之阴阳,亦犹欲明道者,不可不求之太极也,儒家以太极明道,即此理也。
中者,太极也,象形。左为阴,右为阳,中以文间之。即示二气之分也。古人未传太极图,人尝疑为后世伪造,岂不知中者即其图也。古人以画代字,盖初无分别也,伏羲八卦,亦画亦字。至其后,始以乾字代(三)画,坤字代(三三)画,非另有物也。人知(三)之名乾,(三三)之名坤。而不知(三)即乾,另(三三)即坤。上古固无乾坤二字也,中之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肉食兔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目录).docx
- 中国蠕动泵市场分析报告.doc
- 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报告(2017-2022)-目录.pdf
- 中国衣物柔软剂市场运营报告.doc
- 中国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行业市场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7-2022)-目录.pdf
- 中国软体家具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报告(2017-2022)-目录.pdf
- 中国这7座古代名城,两千多年未改过名字,如今位居普通城市.pdf
- 中国钟表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报告(2017-2022)-目录.pdf
- 中国铜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报告(2017-2022)-目录.pdf
- 中国铸造机械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报告(2017-2022)-目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