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宫颈微小型浸润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名】宫颈微小型浸润癌

【疾病名】宫颈微小型浸润癌 【英文名】micro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 uteri 【缩写】 【别名】宫颈镜下浸润癌;宫颈微癌;宫颈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灶;宫颈早期间 质浸润癌;宫颈早期浸润癌;宫颈灶微型浸润癌;宫颈微灶型浸润癌 【ICD 号】C53 【概述】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是指只能在显微镜下检出而临床难以发现的临床前宫颈 癌,由Mestwardt(1947)首先提出微小癌 (microcarcinoma)的名称,40多年来 对其名称、定义、诊断标准乃至治疗均很混乱。过去名称繁多、标准不一,如 称早期浸润癌、早期间质浸润癌、微癌、镜下浸润癌及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灶等 名称。为排除混乱、明确概念,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于1960年将早期浸润癌 列入宫颈癌分期中的 Ⅰa期,此后对宫颈癌的定义曾更改5~6次,1971年称之 为早期间质浸润(early stromal invasive),1974年美国妇科肿瘤协会(SGO) 提出微灶型浸润癌的定义,为癌变上皮浸润间质达基底膜下≤3mm,未波及淋巴 管及血管,此定义被 FIGO认可,1975年子宫颈癌委员会又修订为基底膜下浸 润深度<5mm,无融合,无淋巴管及血管瘤栓。 为使众多的定义趋于统一,1985年FIGO根据间质浸润情况将 Ⅰa期分为两 个亚分 ,1994年FIGO对Ⅰa期又作了新的规定如下(Greasman,1995): Ⅰ期:癌严格局限于宫颈。 Ⅰa期:镜下浸润癌,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5mm,宽度≤7mm。所有肉 眼可见病变甚至仅有浅表浸润亦为 Ⅰb期。 Ⅰa 期: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 3mm,宽度不超过 7mm。 Ⅰa 期: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3mm,但≤5mm,宽度不超过 7mm。血 管、淋巴间质浸润不改变分期,但应记录。 【流行病学】 20世纪 80年代前报告 MICA的平均发病年龄在 38~50岁之间, Coppleson(1992)收集文献早期浸润癌的高峰年龄为 30~39岁,中国医学科学 期的年龄范围为 23~56岁,中位年龄为 40 院肿瘤医院最近统计,30例Ⅰa 岁,提示微灶型浸润癌的年龄提前 10年左右。 【病因】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是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主要是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过 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阶段。而CIN主要病因如下: 1.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近年来随着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与下生 殖道关系研究 的不断深入,发现HPV 感染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 关联。HPV 感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性传播疾病是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 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有致癌性 。HPV 根 据其致癌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HPV 16,18,45,56为高危型,HPV31,33, 35等11 种为中危型,HPV6,11,26等8 种为低危型。CINⅠ及亚临床 HPV 感染 常为 HPV6,11 型,CIN Ⅲ80%为 HPV 16型感染 。 子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其细胞 内染色体常伴有 HPV 基因的整合,从而启动 E1、E2 基因,导致病毒基因在宫颈上皮内的表达,其后 E6、E7 基因编码合成 多功能蛋白从而干扰细胞生长,在16,18 型高危的HPV 感染者起着重要的细胞 癌变作用 。高危型 HPVE6 蛋白可与肿瘤抑制基因 p53 结合,导致 p53 降解,E7 基因产物是一种核磷酸蛋白与肿瘤抑制基因 retinoblastoma基因 (PRb)产物结 合导致其功能灭活,从而影响其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 2.其他因素 (1)吸烟:吸烟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降解物尼古丁 与致肺癌类似 的宫颈刺激性,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2)微生物感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 (HSV),滴虫感染可增加对 HPV 的 易感性,从而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关。 (3)内源性与外源性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可致 CIN的发生增加。 如 Hodgkin病、白血病、胶原性血管病与 HPV 感染性疾病发生有关。 【发病机制】 1. Ⅰa期 癌细胞 向上皮层深处有微小浸润。癌细胞浸润初 时呈芽状,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