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主题悦读(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主题悦读(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主题悦读(三)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 经世济民 忧郁的孟子 天 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他曾提出一种关于“人”的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的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在当时一定遭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他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认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故乡,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寻属于孟子的那充满艰辛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了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对此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到了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作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令人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点评: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的凛然正气……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对孟子唯有崇敬!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学” 朋友叫我写一篇劝学的文章予他,觉得不知道如何下手,便推辞道可以去参阅荀子的《劝学》和柳永的《劝学文》,但他再三邀约,便也不好再推辞。 想想也是每个事物总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适用的环境,虽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却不可照搬全收。说到劝学,首先就得明白“学”,倘若懂了“学”的意义、目的便也不必再去劝了。 当我们还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学习之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胎教。 当我们呱呱坠地之后,还未睁开双眼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用自己的双耳细听八方的动静,在形成自己的初步记忆。而真正的学习,是从我们睁开双眼开始,我们便是模仿者,目所能及的动态的及静态的人、事、物,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到我们开始初步地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踏进学校的时候。 而后经历小学,初中,紧接着的就是高中,大学,甚至是读研、读博。 小学嘛,大家都还是比较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跟着家长、老师规划,当然还是有部分叛逆少年。在这个时间段,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高中”,而且我们大多数人就这样做了。 顺利地来到高中,紧接着最为经常听到的就是“现在好好地努力,辛苦这三年,大学就轻松了”,多少人在为这样的一句话奋斗,特别是高三的同学,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就靠这一年的最后冲刺了。为了大学,为了大学的自由,为了大学的恋爱,为了大学所有的美好,对自己狠一点。 到了大学你才会明白,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