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照片里打捞上海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老照片里打捞上海记忆

从老照片里打捞上海记忆   这篇有关“上海记忆”的故事,是2012年5月由一位名叫沃夫冈的德国友人将140余张有关“上海记忆”的珍贵老照片捐赠上海市档案馆引起的,但真正追溯起来,故事最初却是从沃夫冈先生的父亲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先生身上开始的。 怀特先生1902年6月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25年后曾进入莱比锡的库特旅游公司工作,这就使他有机会在德国全境及欧洲旅游。钟爱摄影的怀特每到一个地方,便用手中的相机及时抓拍下他视野中一系列新鲜独特的影像。1933年,怀特携带着心爱的相机首次来到中国。第二年,32岁的怀特以独立摄影师的身份第二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在这儿一呆就是十多年,因此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怀特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欧美一些公司拍摄制作旅游纪念品,这就注定了有关上海的影像将成为他相机镜头中令人瞩目的内容。 只是人们没有想到,在摄影师怀特的镜头中,他似乎有意回避,或者仅仅只是低调反映上海十里洋场诸如风花雪月、欧式建筑、名人政要、老板富豪、少爷小车、小姐太太,而是更多地将镜头对准生活于上海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和街头巷尾,从中折射出当时上海的另一种充满生活质感的社会真相,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市井风貌。 怀特与上海的结缘,不仅体现在他的镜头之间,更是融入他的爱情之中。正是在上海,怀特与一位名叫夏洛特·谢普的女子有缘相识,后者是德国柏林人,他俩在上海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37年,两人喜结连理。两年后,即1939年,他们的儿子在上海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出生,他就是沃夫冈。上海不仅是沃夫冈先生的出生地,还是他度过6年多童年生活的地方。难怪2012年5月,73岁的沃夫冈先生重返出生地,当他站在外滩上海市档案馆10楼露台上遥望浦江两岸时,不由地感慨到:“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六七十年前生活过的上海。”他觉得眼前的上海与他童年记忆中的上海滩、父亲相机镜头中的上海滩差别实在太大了。 沃夫冈先生重返上海还怀有一项“使命”,那就是他与妻子将当年父亲怀特拍摄的140多张有关“上海记忆”的照片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在沃夫冈先生看来,他们父子两代与上海既有如此因缘,那么将这些有关老上海的照片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应该是再理想不过了。对此,沃夫冈先生曾这样说到:“把父亲拍摄的这些有关上海的照片带回它们诞生的地方,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也希望,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回看历史,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这很有意义。”沃夫冈先生此举也使他成为反映上世纪30年代上海百姓生活照片档案最大规模的捐赠者。73岁的沃夫冈先生在上海还兴致勃勃地登上坐落在外白渡桥畔的上海大厦17层露台,远眺浦江两岸胜景,遥想当年他父亲用相机镜头捕捉上海影像,他也是感慨良多。 今天我们解读怀特先生相机镜头中老上海的照片,其实也是打捞“上海记忆”的过程,这打捞者中自然也包括沃夫冈先生。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怀特先生心怀感激,感激他为我们留下那段有关老上海的城市肌理和百姓生活的细节,以及由这些细节交织呈现出的老上海历史。我们从中直观地看到了热热闹闹的龙舟赛、隆重的红白喜事场面、台风袭击后积水的马路、为了生存奔波在雨中的小贩、踏雪等客的黄包车夫、生活困窘的家庭主妇、还有乐在其中的麻将大战者和旁观者、玩具铺里琳琅满目的橱窗,还有行驶在马路上的蒸汽汽车、三轮车、马车、以及造型奇特的人力“敞篷车”等等,另外还有街头小书摊和聚精会神的小读者、街头弄堂围着小贩的售冰机不忍离去的孩童等等。 摄影师怀特就是通过这些照片,用镜头向世人展示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表情”。这样的“上海表情”越过流光溢彩的都市表象,更多地将触角延伸到老上海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所以我们今天面对这些照片,才更觉得耐人寻味。这是怀特先生用镜头向人们讲述的他眼中的老上海。 这些照片中自然凝有拍摄者的情绪和感受,但同时又与拍摄对象保持着距离,从而体现镜头美学的“间离效果”。这就像拍摄者在拍摄时,人们不必像绘画一样做某种艺术性虚构,而是可以让照片、让对象自己言说,将对象置于画面中,使之清晰,可被理解,其所处时代也得以呈现。是的,今天我们通过怀特先生拍摄的老上海照片,得以重新唤醒一些关于老上海的记忆,并从中读到老上海生活中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烟火气息。这样的感觉应该也属于沃夫冈先生。 说起“上海记忆”,战争是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战争是留在沃夫冈先生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梦魇。沃夫冈先生的战争记忆就是发生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其中有两个画面一直萦绕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沃夫冈先生清楚地记得,当年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天都有日军飞机盘旋在上海上空,然后瞅准目标掷弹轰炸。炸弹就在他家附近落下,嗡嗡声交织着轰轰的爆炸声,一直回响在他耳边,使得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胆颤心惊。然而这样的日子也依稀给他留下了另一个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