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踰越的身体1980年代台北前卫艺术场景的几个历史-cloudfrontnet
踰越的身體:1980 年代台北前衛藝術場景
的幾個歷史片段
游崴
1979 年9 月底,謝德慶在紐約發表的《自囚》剛結束不久,消息傳回台灣,引
發了兩極評價 。這個正式名稱為《一年表演:1978-79 》(One Year Performance:
1978-79 )的行為藝術,是謝德慶 「一年表演」系列的首部曲。當時行為、觀念
與身體藝術等辭彙,在台灣藝壇之中仍很新穎 ,「自囚」因此特別引起話題。
在密集的十餘篇報紙文章中,有部分引述了不少當時旅居紐約的華人藝術家及
藝評家的看法 。立場較溫和的包括杜若洲、姚慶章、費明杰 ,肯定謝德慶挑戰
藝術與生活界線的勇氣,或肯定其孤獨的身體藝術實踐 。光譜的另一端是顧重
光、韓湘寧等人,批評「自囚」是虛無、病態的逃避主義,或為譁眾取寵之
作,劉文潭的評論則近乎罕見的人身攻擊。
這些觀點確實受限於當時的歷史侷限,但如今重讀當時這些對於《自囚》的評
論,格外吸引我注意的是其中對藝術家精神狀態的渲染 ,如何讓評論圍繞著某
種病理學式的描述──像是何懷碩認為《自囚》「應是醫學及心理的問題,而
不屬於藝術。」顧重光說謝德慶的「精神狀況不穩定」,施並錫則強調 「很懷
疑『自囚』的動機是什麼,及當時的精神狀態是否穩定。如果動機不明,那與
裸奔的行徑相同,毫無藝術價值。」在這些評論中,藝術家被定義為 「生病的
1
人」,「自囚」作為病徵,也被排除在藝術本體論之外 。
發表在紐約的《自囚》雖與台灣相隔數千里,但其帶有疾病隱喻的身體圖像,
卻透過藝評話語,折射進 1980 年代台北的前衛藝術場景。約自1983 年起,台
北藝壇開始興起零星的行為藝術 ,並或多或少延續著謝德慶 「一年表演」的觀
念及形式 。如李銘盛《精神生活的純化》以步行環島,繞行台灣一周; 《包袱
一一九》則是背著一個裝有三公斤重的包袱連續119 天。林鉅則把自己關在台
北龍門畫廊展場中生活整整三個月進行「純粹繪畫實驗」。
在孤獨的苦行主義之外,另一支強調介入社會空間的行為藝術也在同時間興
起,如 1983 年陳介人(陳界仁)與四位友人在台北西門町發表的 《機能喪失:
第三號》 ,表演者一身白衣、捆綁雙手、以黑布罩頭,宛若一列死囚犯在路上
緩緩步行 。當時仍屬戒嚴時期,特別是在「美麗島」事件 (1979)後,所有未
經報備的聚眾都帶有政治風險,極易被國民黨政府視為所謂的 「黨外」活動,
以至於演出不久即引來警方與情治人員到場關切 。
這場演出也在日後被視為台灣首次在街頭的集體行為藝術。囚禁的、不自由
的、失去語言的肉身,變成一個「戒嚴的身體」之文本 ,但這卻是一場沒有明
1 陳小凌、謝里法,〈謝德慶自囚何價,藝術界各有看法〉,《民生報》(1979.10.1 ),七版。
確宣告與指涉的行為藝術。在1980 年代,這類型寓意模糊的偶發行動,很多時
候是與國家機器對峙中若有似無地「踩線」──不論是刻意還是偶然 。陳界仁
2
曾在多年後的一篇訪談中,把早年的偶發行動稱為「矇朧的反抗」 ,這裡所謂
的「矇朧」,指的是尚未被意義捕捉的青年自覺狀態,但也描述著一種美學政
治上的矇朧──以曖昧不明的行為進行政治挑釁。這種策略特別能反映仍處戒
嚴時代的台灣藝術家 ,如何在壓抑的政治氣氛中 ,行經言論審查的灰色地帶來
遂行身體或意識型態的踰越 。
經過戰後30 餘年政治戒嚴,台灣社會在步入 1980 年代後已開始逐漸鬆動。隨
著 1979 年「美麗島事件」後,大批知識分子湧入黨外陣營,企圖打破國民黨的
黨國體制,加上中產階級大規模竄升成為後盾,自 1983 年開始 ,社會運動在台
灣步入群眾化,政治、身體的解放潮流約在1986 年間達到高潮。正是在此解嚴
前夕社會騷動的高點,1986 年發生在台北街頭的游擊式表演儼然成為一個現
象 ,警方與藝術家之間也不乏衝突 。如李銘盛原計畫在2 月28 日發表 《非
線》 (Non -Line ),企圖從他家拉一條紅線至台北市立美術館 ,卻被警方認為
有妨礙交通及影涉「228 事件」的嫌疑 ,將藝術家軟禁家中阻止其行動 。7 月,
表演藝術團體 「洛河展意」在台北車站附近地下道發表《交流道》也造成警方
前來干預造成衝突,表演者最後被警員甌打,以「妨礙交通」為由逮捕 ,並被
圍觀群眾誤認為與「黨外」有關 。
值得注意的是, 《非線》與《交流道》的作品語境都傾向於純粹的觀念主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