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2章 第四纪地层.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 第四纪地层

2、黄土—古土壤地层 划分依据:黄土岩性、古土壤类型、特征和接触关系, 并配合年代学方法。 划分方案:刘东生(1985年,图)的划分方案。 (1)午城黄土 ①地点:隰县午城柳树沟 ②岩性: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致密(故有石质黄 土之称),含多层钙质结核。厚50米。 ③化石:产泥河湾动物群成分化石。 ④时代:位于松山/高斯(M/G)分界面附近,古地磁 年龄为2.4Ma,属于早更新世(Qp1) 2、黄土—古土壤地层 (2)离石黄土 ①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 ②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 马 兰 黄 土(Qp3) ~~~~~~~~~~~~~~~~~侵蚀面~~~~~~~~~~~~~~~~~~~~~~ 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5-6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 距较大,古土壤结构较清晰。 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 间距较小,顶部为3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 ~~~~~~~~~~~~~~~~~侵蚀面~~~~~~~~~~~~~~~~~~~~~~ 午 城 黄 土(Qp1) ③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 石。 ④时代:中更新世(Q2) 2、黄土—古土壤地层 (3)马兰黄土 ①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 ②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 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③化石:较少。 ④时代:晚更新世(Qp3) (4)全新世黄土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 (二)华南—东南区 本区是中国上新世—第四纪红土的主要分布区。 1、雨花台砾石层(图) ①地点:长江沿岸,宜昌—南京,三级阶地,以南京雨 花台最为典型。 ②岩性:灰白色、灰红色砂砾层,含少许玛瑙砾石,砾 石磨圆度良好,称雨花台砾石层。 ③时代:早期划归Qp1,后来由于发现植物化石单子叶 豆,于是主张划入N2,但部分研究者则认为雨花台砾 石层中仍有部分属于Qp1。这个问题涉及的是早更新世 有无长江的问题。 (二)华南—东南区 2、网纹红土(蠕虫状红土) ①地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谷地和丘陵区。 ②岩性:网纹(蠕虫)状红土、红土碎石或红色砂砾 层,厚几米至30米不等。 网纹状构造是湿热条件下,由于淋滤作用,在堆积 物中形成的次生白色粘土条带。 ③时代:主要形成时期为Qp2,Qp3底部仍有蠕虫状构 造出现。 (二)华南—东南区 3、下蜀组 ①地点:南京附近的下蜀镇。 ②岩性: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铁锰和钙质结核,垂直 节理发育,具有黄土性质,发育有1~2层古土壤。河谷 区,下蜀土具有冲积层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厚 度达20多米;在丘陵坡地和平原、湖区则为黄土状堆 积,有坡积和湖积,后者如“成都粘土”。 ③时代:晚更新世(Qp3) 4、全新统 以冲积砂砾和湖积相棕灰色、棕黑色粉沙为主夹灰色淤 泥。 昆明盆地:滇池组。下关盆地:松毛坡 组。 ? 元谋组(早更新世) ①地点:标准地点在云南元谋盆地,龙江以东的东山 山前地带 ②岩性:河湖相砂砾、砂与粘土互层,分为4段28层 (695.4m) ③化石:元谋动物群(第四段)。 ④时代:早期均划为Qp1(广义元谋组) 现在已分开: 元谋组(3、4段,元谋人牙,1. 7Ma) ~~~~~~~~~~~~~2.48Ma(古地磁) 沙沟组(1、2段) (三)西南区 ? 东元桥组(中更新世) ①地点:标准地点在云南丽江盆地。 ②岩性:河相砂砾、砂层。 ③化石:东元桥动物群。含剑齿虎、轴 鹿、真枝角鹿等 昆明盆地:中营组 剑川盆地:江尾河组 ? 木坚桥组组(晚更新世) ①地点:标准地点在云南丽江盆地。 ②岩性:河相砂砾、砂层。 ③化石:木坚桥动物群。含木坚桥人等 元谋盆地:龙街组。昆明盆地:官渡组 剑川盆地:甸南组。 西域砾石层( Qp1 )和玉门砾石层 (Qp1)。 酒泉砾石层 ( Qp2 )。 洪积砾石层( Qp3 ),戈壁滩。 风成砂、冲洪积物(Qh)。 ? 山地(昆仑山) 惊仙冰碛层(Qp1) 纳赤台冰碛和冰水砂层( Qp2) 西大滩冰碛( Qp3)和本木山 ( Qp3) 冰 盆地:冰水沉积物( Qh) (四)西北区 第十一章 第四纪气候变迁及其动力机制 第四纪气候的基本特征: 1、全球的降温。 2、全球性的总降温过程中出现冷暖气 候波动(起伏)。 3、气候波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 产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气候变化的意义: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居住环境、生物、地 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作用: –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 –研究古环境的变化 –预测未来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 1、宏观气候标志 2、微观气候标志 宏观气候标志 (1)岩石气候标志 (2)地貌气候标志 (3)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