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PDFVIP

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05年第4期 (总第92期) 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李 兵,张伶伟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清初统治者通过实施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教政策,诱导广大士人跻身于科举之途,士人数量 急剧增加。然而,储“才以应科目”的官学只是作为考课机构存在,教学功能基本丧失,无法为士人提供求学之 所。在朝廷政策的导向下,书院发展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科举化成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最大合法性。 可以说,清初的文教政策是导致书院科举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科举;官学;书院;科举化 [中图分类号I6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5)04-0089-04 清初统治者采取了笼络与压制并举的文教政策, 二字,既有控制之意,还有网罗、选拔之意,这两 X#4举取士的程式,对官学、书院、义学、社学等 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控制,才能选拔为 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 其所用的人才,而网罗人才又能加强对士人的控制, 了布置,目的在于通过尽快恢复文教事业,达到笼 这就是统治者深谙的所谓治术。 络反抗最为激烈的士人的目的。在清初的文教政策 正因为如此,清统治者在加强思想控制的同时, 中,科举制度是其核心,直接影响包括官学、书院 又十分注重完善科举制度建设,试图为士人提供相 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构的发展。按照文教 对公平的竞争氛围,以获得广大士人对清朝统治的 政策的最初设计,官学承担培养科举人才的任务, 认可。为保证科举取士的公正性,清廷还多次严厉 科举则甄别、选拔人才,使养士和取士都在统治者 打击科举舞弊,如顺治十四年 (1657年)的丁酉顺 的控制下运行,书院则被排斥在官学— 科举的人 天乡试和江南乡试案、康熙五十年 (1711年)辛卯 才培养和选拔模式之外。然而,清初的书院并未因 科江南乡试案、咸丰八年 (1858年)戊午科顺天乡 此而走向衰败,反而发展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 试案等,有多位涉案高官被处决,显示了朝廷维护 机构,科举化成为清初书院最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度公正的决心,也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在注重常科制度建设的同时,为拉拢那些有特 殊才能但又不愿意参加常科考试的士人,清廷于康 一、文教政策实施— 士人跻身科甲 熙十八年 (1679年)、乾隆元年 (1736年)两次开 宏词科,录取了不少时贤名彦。这不但解决了 `)‘9f1. 在清统治者所采取的笼络政策中,科举取士制 康间,海内大师宿儒,以名节相高。或廷臣交章论 度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主中原之初,清初统 荐,疆吏备礼敦促,坚卧不起”(清《史稿》卷109, 治者就认识到了科举制度对于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 选《举志》四)的问题,而且通过笼络这些名儒,进 并下诏规定于顺治二年 (1645年)秋八月举行乡 一步消除了广大士人对抗朝廷的情绪。 试,三年 (1646年)春二月举行会试,沿袭明制, 在实施笼络策略的同时,清统治者对士人也加 定期实行科举取士。尽管顺治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承 强了控制,最典型的措施就是推行文字狱,即通过 认以八股文取士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在没有更好办 对士人文字望文生义的解释,罗织罪名,并借此用 法来取而代之的情况下,还是认为科举是最能够发 严酷手段压制士人的反抗,以达到垄断公共话语权 挥笼络士人作用的制度。乾隆时期反对废除八股文 的目的。雍正四年 (1726年)的查嗣庭案、乾隆二 取士的鄂尔泰说: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英 十年 (1755年)胡中藻案都是涉及科场的文字狱。 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满《清稗史满·清兴 充满血腹的文字狱使得广大士人嚓若寒蝉、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