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东坡亭台记文学特点
浅论东坡亭台记文学特点 摘 要: 亭台记是我国古典散文中的重要文体之一,具有独立的文体特征和文学价值。苏轼对亭台记的发展和兴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散文史上亭台记的发展历程的追述,从创作模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东坡亭台记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 苏东坡 亭台记 发展兴变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创性产物的亭台楼阁寄寓了古人无限的情思。亭台楼阁讲究的是间架虚空,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勾连和融洽,越发展到后期,亭台除了有物质性实用功能,如栖息游乐、集会宴饮等,还增加了文化表征意义。
亭台入诗最早可以溯源至先秦,《诗经·邶风·静女》中便出现了楼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1]这里的“城隅”指的是城上两边的角楼,是其雏形和前身,虽然这里并未以亭台楼阁为主体描写对象,但是随后东汉王粲的《登楼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都有对亭台楼阁的描写。
一、中国散文史上亭台记的发展历程
与大肆兴起的亭台修建热相适应,文人们以亭台楼阁为写作对象,逐渐在散文中辟出一隅为“亭台记”。真正开始亭台记创作始于初盛唐时期。据《全唐文》统计仅存亭台记四篇:张说的《东山记》、颜真卿的《梁吴兴太守柳恽亭记》、梁德裕的《重修易县候台记》和游方的《任城县桥亭记》。从文体特征上看,这四篇都偏重骈体,庄严典重,缺少美感。[4]
亭台记创作的成熟期出现在中晚唐。这一时期,亭台记创作数量增多、文体特点开始确立,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独立的文体。这背后包含了三股力量的综合:
一是以元结为代表的复古派的亭台记的创作。他们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复古理论,开始采用“三段论”的形式创作亭台记,即先点明亭台位置或交代作记原因,次状物、写景,然后抒情、议论。以元结的《寒亭记》为例,文章首先交代了亭台位置在江华,借县令瞿令问之口以咨询请教的态度请作者为亭取名,交代了作记原因。同时以瞿县令夸功耀德的言语间巧妙描写了这座独立险峰石顶之上的亭子的绮丽风姿。最后,作者说明取名的理由时完全不顾瞿令问的咨询意图,只是强调亭的高寒,理由是“疑天时将寒”和“清凉可安”,仿佛只是随意结合道州和此亭地理气候,即兴取名。这明显是给这位好邀功的县令迎头泼了一瓢冷水,让他头脑清醒。文末虽然没有明显的议论和抒情文字,通篇看下来似乎更像一篇游记散文,实则最核心的主题已然是从隐在的议论中生成的。构思精到,语言畅达,是这个时期复古派亭台记的典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对亭台记的界定仍然不是很清晰,表现在山水游记与亭台楼阁记的混淆上。元结的《右溪记》和《寒亭记》到底算作哪一类仍有争议。
二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中的亭台记创作团体。韩、柳两人在写作风格不相雷同,韩愈更注重继承传统、描写景物部分少而客观,用笔粗略。而柳宗元则重细笔勾描,在写景的过程中投射个人主观情绪,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得亭台记更加具有抒情性。如柳宗元的《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对于因参加王叔文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司马的柳宗元来说,山水游记的代表《永州八记》和这篇亭台记的代表无疑不蕴含着作者为排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的心绪,对景物的细致描画和内心感受的倾注,使得他笔下的亭台记已然开始背离了单纯的“已备不忘”和“受人托请”的传统而转向“寄托兴慨”了。此后的宋代亭台记便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下去的。
三是以白居易、欧阳詹为代表的中唐后期创作团体。此时的亭台记议论成分增加,语言更趋于散体,承载的内容也更丰富,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空间。以白居易的《草堂记》为例,文中屡见议论:“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3]一个因被贬而却能自得于青山秀水中的超然外物、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4]
不论其他,仅从篇幅的大大增加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时的亭台记已经不满足于对作记缘由、亭周景色的交代式描写,而是以更加细腻和深情的笔法夹叙夹议,融情于景,借之以遣怀了。相比之最早因用于刻石而要求的篇幅精简、语句凝练,明显从韩、柳开始,加上白居易等人的传承发展,已然改变和定型了其文体类型和风格特征。
因为社会的动乱,晚唐时亭台记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滑。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