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张量 应力部不变量.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量张量 应力部不变量

内容提要 张量运算的基本法则 应力分析 应变分析 向量的表示方法 字母表示法 坐标表示法 矩阵表示法 向量的数乘 向量的和与差 向量的点积 向量的叉积 向量的夹角 3个向量的混合积 字母标记法 需要注意的是: 自由标号 Kronneker Delta 相关运算 置换符号 相关运算 空间坐标转换 向量,一阶张量 二阶张量 张量相等 张量加减与数乘 张量的加减为各个分量逐个加减运算 张量的数乘为张量的各个分量分别乘以 张量的并乘与张量的外积 张量的缩并与张量的点积 一点应力的表示方法 主应力 应力张量的不变量 应力偏张量 应力偏量不变量 八面体正应力与剪应力 J2的相关代表力 应力不变量之间的关系 应力状态和不变量的几何解释 应力状态和不变量的几何解释 混凝土双轴强度特点(1) 混凝土的一向抗压强度随着另一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最大压应力在两个主应力比为 处发生,约为抗压强度的1.22~1.27倍。 双向等压时,强度约为单向受压强度的1.16~1.20倍。 混凝土双轴强度特点(2) 在一向受拉一向受压时,混凝土受压方向的抗压强度随另一方向拉盈利的增加而降低。 公式简单 强度偏小、偏于安全 分类 按来源 借用古典强度理论 试验回归 纯数学推导 按参数个数 单参数……五参数模型 古典强度理论 最大拉应力准则(Rankine强度准则) 剪应力强度准则(Tresca Von Mises) 莫尔库仑准则 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 Bresler-Pister强度准则 William-Warnke强度准则 清华大学强度准则 本构关系 混凝土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关系,当然更要复杂得多。三个方向主应力的共同作用,使各方向的正应变和横向变形效应相互约束和牵制,影响内部微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程度。而且,混凝土多轴抗压强度的成倍增长和多轴拉/压强度的降低,扩大了混凝土的应力范围,改变了各部分变形成分的比例,出现了不同的破坏过程和形态。这些都使得混凝土多 轴变形的变化范围大,形式复杂。另一方面,混凝土多轴试验方法的不统一和应变量测技术的困难,又加大了变量测数据的离散度,给研究本构关系造成更大困难。 混凝土多轴本构关系大体有4类: 1.线弹性模型, 2.非线弹性模型, 3.塑性理论模型, 4.其它力学理论类模型。 各类本构模型的理论基础、观点和方法迥异,表达形式多样,简繁相差悬殊,适用范围和计算结果的差别大。很难确认一个通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只能根据结构的特点、应用范围和精度要求等加以适当选择。 至今,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源自试验、计算精度有保证、形式简明和使用方便的非线弹性类本构模型。 1. 线弹性模型 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材料本构模型。材料变形(应变)在加载和卸载时都沿一直线变化,完全卸载后无残余变形。应力和应变有确定的唯一关系.其比值即为材料的弹性常数,称弹性模量。 破坏准则 非线性指标 等效应力应变关系 王传志公式 Ottosen公式 已知 混凝土强度、初始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单轴应力应变关系、破坏准则、当前应力水平 计算主应力 计算非线性指标 计算割线模量 计算割线泊松比 形成非线性本构矩阵 增量形式的切线模量 假设在双向应力下等效应力应变关系仍服从Saenz公式: 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的计算 三维非线性指标:比例增大法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割线模量计算式 三维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峰值和应变都要增大 取值 Drucker-Prager 准则 三参数强度 准则 Bresler-Pister强度准则 Kotsovos五参数模型 图7.3 各破坏准则的拉压子午线 图7.4 各破坏准则的偏平面包络线 图7.5 各破坏准则的二轴包络线 带有知识(数据库)的破坏模型 结构特点、计算等级 选择模型形式 材料特点、构件特点选 择试验点并加权 自动确定模型参数 1、2、3、4 5参数模型 混凝土三轴试 验数据库 其中,1、3 类模型是将成熟的力学体系(即弹性力学和塑件理论等) 的观点和方法作为基础,移植至混凝土;4类模型则是借鉴—些新兴的 力学分支,如粘性弹(塑)性理论、内时理论、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的 概念相方法,结合混凝土的材料特点推导而得;2类模型主要依据混凝 土多轴试验的数据和规律,进行总结回归分析后得到。 当混凝土的应力水平较低,内部微裂缝和裂缝和塑性变形未有较大发展时; 预应力结构或受约束结构的外裂之前; 体形复杂结构的初步或近似计算时; 有结构选用不同的本构模型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