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朱熹道统论探究-高雄师范大学
朱熹道統論探究
-以四書為中心
1
吳慧貞
道統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已淵源流長,儒家信徒為弘揚中國學術極力建立學
2
術道統,然而,「道統」二字直至朱熹才提出。其傳承南宋以前學者的道統觀念,
加上自己的獨到見解,建構了道統論的完整體系。其畢生精典之作《四書章句集
注》即在立一正統之道統──《大學章句‧序》及《中庸章句‧序》兩篇序文起
頭就談繼天立極之道統,《論語集注》及《孟子集注》兩注的末尾章亦以論道統
結束。《四書》自元代起被列為科舉用書,後世主政者樹《四書》為正學之源的
根本,即在於此。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先秦時期對道統傳承的看法;第二節、
唐宋時期對道統傳承的開展 :一、韓愈建構道統的譜系;二、北宋理學家對道統
傳承的開展。第三節、朱熹建構道統論的完整體系;第四節、小結。
關鍵字:道統、朱熹、 《四書》、〈中庸章句序〉
1
作者:吳慧貞 嘉義高商教師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
2 、朱熹在淳熙四年所撰〈中庸章句序〉中首創「道統」一詞:「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
來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又,陳榮捷撰《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道統一詞
首見于朱子〈中庸章句序〉 ,然其思想源于孟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 月),頁295。
0
第八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
第一節、 先秦時期對道統承傳的看法
「道統」一詞雖然到朱熹才正式提出使用,不過道統觀念卻由來久遠。孔子
生於春秋亂世,未能趕上大同與小康的儒家政治理想時代,但他卻深切嚮往之。
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道統觀念和傳道譜系,但他對堯、舜、禹、文王、周公的
稱讚,即隱約地勾勒出了一個由堯、舜、禹、文王、周公的道統譜序。《論語‧
堯曰》: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
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
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
功,公則說。3
此章明二帝三王之道,凡有五節,初自「堯曰」至「天祿永終」,記堯命舜之辭
也;二自「舜亦以命禹」一句,舜亦以堯命己之辭命禹;三自「曰:予小子履」
至「罪在朕躬」,記湯伐桀,告天之辭也;四自「周有大賚」至「在予一人」,言
周家受天命及伐紂告天之辭也;五 自「謹權量」至「公則說」,此明二帝三王政
化之法也。其中,孔子提出「允執其中」,強調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並且強調
此乃堯傳舜,舜命禹的聖人傳道原則。孔子雖未有道統之言,但他啟發了孟子寫
出聖賢傳承文化譜系,《孟子‧盡心下》曰:
3朱熹:《論語集注‧堯曰》,頁239-240。
1
朱熹道統論探究-以四書為中心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
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
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
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