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彝族烟盒舞起源、内涵探微
云南彝族烟盒舞起源、内涵探微摘要: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也较高的一种舞蹈,也是中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枝奇葩。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依赖于民间多彩的历史传说,而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存在。它吸收、消化、融合许多历史传说而形成,反映了历史时期滇人的生活图景。
关键词:烟盒舞 彝族 内涵
烟盒舞,是云南彝族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或木棉烟合舞弹跳起舞而得名。其以俏丽的风姿,婀娜的舞姿,优美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曲调,刚柔相挤的舞蹈动律,别具一格的道具,喜闻乐见、朴实自然而纷纭繁多的舞蹈套路和风格鲜明的舞曲,主要流传于滇中、滇南新平、通海、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开远等彝族尼苏颇民众之中。①很多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彝家山寨,从舞蹈动作、音乐曲调到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并收入各地州、县市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资料卷中。烟盒舞的套路种类、音乐曲调已基本调查清楚,并记入了各种地方志书史料。但对彝族烟盒舞的深层次探讨研究还明显不足,特别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来解读。
一、烟盒舞的起源辩伪
各种版本的烟盒舞起源:石屏异龙湖畔说。滇南石屏县异龙湖畔一带相传,烟盒舞是元朝末年才出现的。传说有一年,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市)的女土司万氏嫫,带武装侵犯石屏,欲占领石屏,将石屏纳入其势力范围。石屏土知州、彝族首领马赫奴(马黑奴),率彝民奋力反抗,打败了万氏嫫的入侵武装。在战地(异龙湖南岸五爪山上)载歌载舞集会庆祝胜利。为了庆祝胜利,彝民们欢呼雀跃、跳起了舞(即烟盒舞)那回唱的调子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海菜腔”;那回跳的舞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烟盒舞。开庆祝会的那天,是农历二月初十,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以后每年二月初十,异龙湖畔的彝家人都要在五爪山的罗色庙(为纪念马赫奴而建的庙)前举行赛歌赛舞,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后来这一带民间就有一句话“有吃无吃,过过二月初十”。②说明彝家人对这一民族节日的重视。江外说。江外说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此传说流传在异龙湖畔的少数艺人中。据石屏县坝心镇彝族烟盒舞艺人王定明讲:明洪武年间,从江外红河(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那边跑来一对抗婚的青年恋人,到石屏县异龙湖畔安家立业,带来了江外彝族民间“乐作舞”,即“跳乐”(即烟盒舞的前身),以后便传播开来。鲁班说。木匠大师鲁班在做活时,一群儿童拾他锯下的木榫头,一手拿一块,两块相打发出“达达”的响声,孩子们打着木榫头手舞足蹈,但是木榫头有棱角,时常划着手,极不方便,因此鲁班就把木榫削圆,凿去中间部分,形成碗状,这样就既不划手,碰击时声音又响亮,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后来男人们拿去,一端绷上牛皮,做成烟盒,平时装烟,娱乐时用来弹奏舞蹈,因此形成烟盒舞。龙朋说。传说彝族烟盒舞是杨宗保、穆桂英兴下来的”。此传说主要在石屏县东北部龙朋镇一带,说杨宗保、穆桂英创造了烟盒舞,在人间流传。③
以上几种彝族烟盒传说和由来,多少都有些牵强附会,不能令人信服。“石屏异龙湖畔说”的“二月初十庆祝战争胜利之传说”,且不论事件的真伪,单说烟盒舞,既然当时的人都会跳,说明在那之前,烟盒舞就已产生,并已相当普及。一种民间舞蹈的产生到传播推普及,极有一定的过程,绝不是一次群众聚会就可以形成的。“鲁班说”和“龙朋说”更是无稽之谈,三个人都出生在中原,与滇南彝族尼苏人没有直接的联系。“建水说”,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只是一种主观分析,没有具体事实依据,只能作为参考,作为舞蹈的起源。彝族烟盒舞应是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在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以高粱杆、牛皮、铜鼓为乐器的烟盒舞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二、烟盒舞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滇人的政治空间与烟盒舞
元代以前的建水、石屏地区,基本上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社会。在此期间虽有部分汉族回民到此落藉,立屯经商、建文庙,兴庙学,但规模影响较小,未形成气候。明代初期,明王朝锐意进取,大规模开发云南边疆, 派部队,迁移江南汉族大姓到云南屯田,人数达五十万左右。仅在建水地区的军区就有个千户所,驻兵达5600名, 加上兵士携带的家眷和其它方式迁人的汉族人口,共约进人2万余人。大批内地汉族的进人, 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并在彝族人民中得到广泛传播。其水利的开发, 先进工具, 耕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 汉文化亦得到较快传播,其文化融合过程的加快, 促进了彝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彝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出现了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兴盛时期,出现“户习诗书, 科第人才盛于诸郡” 的格局。在此社会背景之下,约于明未清初, 烟盒舞体系的大致轮廓开始形成,史藉的艺文部分中也出现有关零星记载。如“夷人各种皆有歌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