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中考总复习】2016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共47张PPT).ppt

【广东中考总复习】2016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共47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中考总复习】2016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共47张PPT)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01;考纲解析;;解题策略; (2)古今异义。从古至今,大多词义都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 【例】“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已成为河流的统称。 ②词义缩小。 【例】“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孩子”,现只指“妻”。 ③词义转移。 【例】“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身”。;(3)通假字。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那个字的意思。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理解和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含义去理解和读音。 【例】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应读xiàn,是“出现,显露”的意思。其中的“见”是假借的字,“现”是被代替的字。 (4)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丹书帛曰”中“书”本为名词“书本”,活用为动词“书写”。 ②名词用作状语。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③动词活用作名词。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披坚执锐”中“坚”原是形容词“坚硬”,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 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巩固”。 ⑥动词作状语。 【例】“行收兵”中“行”是“收”的状语,意思是“在行军途中”。;(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肯定判断句有五种形式: A. 用语气助词来表达,如“……,……者也”或“……者,……也”。 B. 用副词“乃”“即”“皆”“必”“诚”“则”等来表达。 C. 用动词“为”帮助判断。 D. 用判断词“是”来表达。 E. 直接把主语和谓语连在一起。 【例】臣本布衣。(《出师表》) 否定判断句的形式:句中用否定词,如“无”“未”“莫”“弗”等。;②被动句。 借助下列句式可以帮助判断被动句: A. 借助于虚词,如“???”“为”“为……所……”“被”“见”等表示被动。 B. 不借助于虚词,由动词本身表示出意念上的被动。 【例】宠辱偕忘。(《岳阳楼记》)(宠和辱都被忘记了。“宠辱”变成受动者);③倒装句。 A. 主谓倒装。谓语位于主语的前面,突出谓语,加强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 B. 宾语前置。宾语位于动词或介词前面。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时,常常前置。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介词的宾语前置了,即“以何”,相当于“凭什么条件”。 C. 状语后置。指状语(特别是由“于”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 【例】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句中的“于长勺”是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充当补语。 D. 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放在它的中心词后面。 【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句中的“远”放在了中心词“江湖”的后面,充当后置定语。;④省略句。为了表达的简洁,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A. 省略主语。 【例】(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B. 省略谓语。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C. 省略宾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另一种是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投(之)以骨。(《狼》) 省略了动词后的宾语。 D. 省略介词。 【例】诸郡县苦(于)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6)虚词。 虚词指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叹词及一部分代词。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虚词在意义、用法上均有很大差别。对于文言虚词的辨析,主要应依据全句的意思,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去分析。同一类虚词,往往有多种语法作用,应根据语境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初中阶段要求熟悉和掌握的有:“其、以、而、之、于、乃、且、夫、盖、则、然、者、焉”等虚词,其中重点掌握“之”“于”“而”“以”“其”“为”这六个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起指代作用的:其、之、若。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其中的“若”,是指代第二人称“你”。 ②起组合作用的:以、于、为。 【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其中的“于”,是表时间的介词,解为“在”的意思。 ③起连接作用的:而、则、乃。 【例】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其中的“而”是表连接作用的,解为“并且”的意思。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也、乎、哉、焉等。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