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中庸》演示稿.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中庸》演示稿

中国文化概论 《中庸》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或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北宋程颢、程颐极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中庸》 庸: 1.任用:“夫国庸民以言,则民不畜于农。” 2.常:“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荀子) 3.功劳:“君庸多矣”(《左传》) 4.乃,而:“帝庸作歌”(《尚书》) 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解为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 《中庸》 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乡愿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中庸》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乐而不淫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中庸》 《礼记?射义》:“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问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 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中庸》 “中庸并非总是处在某个特定范围的中心,有时它要接近某范围的极端终点;有时对其他人而言,它又可能处在另一终点。中庸是一个移动的点,具有美德的人能够击中这个移动的靶子。没有人能够想到足以每次都击中它,但那些优秀的人,比那些平常的、堕落的人更经常地接近于击中它” ---亚里士多德 《中庸》 关键在于善是技艺,获得它们的方式就如同我们获得技艺的方式,要发展我们的技艺,使之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我们有希望获得足够的技艺,以使我们恰好知道在这种处境下怎样的行动是正确的,然后能够纯熟地、几乎无意识地去实施它,即达到我们技艺的最高水平。 —— 亚里士多德 《中庸》 中庸:指示着那些堪称美德的美德的一个虚灵而确然不易的标准,这标准并不随任何一己一时的好恶,也不因意力的强制或念愿的诱惑而有所变通的神奇德性。 《中庸》 “中” :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用作动词;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夫礼所以制中也。”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中庸》 呵,中庸,博大尤如苍穹,不绝尤如深渊; 是天的复盖,是地的承载; 是日月的照临,是霜露的滋润; 充满了天地的灵气,融合着人间的亲情。 中庸呵,你就是天。 肫肫(zhun)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中庸呵,如果不是聪明圣知达天的有德人,又有谁能明白你啊? 《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 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 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 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一方面,道与教皆根植于人之性情,以人之性情为基础方有可道之道、可教之教; 另一方面,个人情性之陶养塑造,又必在自觉的修道活动中展开,离开了自觉的修道活动,本真的人性也就难以展开。 由教而入道,教即是前人、时人修道所立者,而此教本身也因此构成了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由教而入,实即自觉地为“文”所化,而有一“文明以止”的意识。 《中庸》 个人具有一种被抛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