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散文三戏剧三.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章散文三戏剧三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一节 报告文学勃兴 时代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抗战初期要求文学贴近现实,担负传递战斗信息,记录抗战业绩的任务,报告文学成为首选的文体。代表性作家包括丘东平、骆宾基、曹白、范长汀、萧乾与沙汀,等等。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1、国统区《野草》杂文作家群: 聂绀弩等. 2、上海孤岛杂文: 唐弢、巴人. 3、沦陷区: 周作人. 4、解放区杂文: 丁玲、艾青.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就文学成就而言,这一时期的小品散文更值得分析鉴赏。其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可读性甚高的传记散文。冯至的《山水》多用诗的笔调来写散文,特色是好哲思。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余闲的调剂品,不大适应时代潮流,但行文优雅怡裕,给人真切与愉悦。张爱玲《流言》中的散文与小说不分轩轾,都是将庸常生活陌生化,重在体味人生,描绘多用意象,议论显示机智。 梁实秋 张爱玲作品 何其芳《星火集》《还乡杂记》 巴金《龙·虎·狗》《废园外》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丰子恺《率真集》 王了一(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 苏青《浣锦集》 思考题 1、简述40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3、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1978年版。 2、余光中:《文章与前额并高》,《秋之颂》,台湾九歌出版社,1988年版。 3、谈静:《爱的赏析》,黄修己主编,《张爱玲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戏剧,内容庞杂,学习时可偏重对戏剧运动史的知识性了解,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剧作的评析,也主要作为一种“现象”,纳入到对戏剧史的了解中。梳理40年代戏剧创作的状况,应抓住“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这两个方面。 “广场戏剧”是更为面向大众,顺应时代需求的多种通俗性演剧形式,包括影响巨大的新歌剧《白毛女》。 “剧场戏剧”则包括历史剧、讽刺喜剧、知识分子题材话剧以及适应市民的通俗话剧。 就文学成就而言,“剧场戏剧”总体艺术水准比较高,值得评析的剧作家也多属这一类。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是适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求的戏剧,不仅舞台直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这一目标发生变化。 抗战戏剧: 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序幕,成立救亡演剧队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是具强烈政治色彩的戏剧团体,应大众化要求。 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 演出形式有广场剧? 《保卫华北煤窑》(刘保罗);街头剧? 《各界抗日除奸大游行》《庙会》(刘保罗)、《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三江好》(吕复等)、《八百壮士》(王震之、崔嵬)、《流寇队长》(王震之);茶馆剧;游行剧? 《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大家一条心》。 “话剧民族化”的尝试: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王永梭《赶汽车》);田汉新平剧《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 二、“秧歌剧”与“新歌剧” 更值得注意的是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包括“秧歌剧”与“新歌剧”,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高潮。《白毛女》 从中外名剧到“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惯匪周子山》(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一朵红花》(周戈) 三、“广场活报剧” 到40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又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广场活报剧”,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 学生运动和活报剧:政治的、群众的、行动的艺术,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气息的狂欢的艺术。《控诉》,1948清华剧艺社,抢救教育危机的呼声。《大江流日夜》,1948燕大燕剧社,声援东北流亡学生的怒吼。 应肯定“广场戏剧”的社会功能,并大致了解戏剧在特定的政治化年代中宣传与宣泄民情的作用。 四、新歌剧《白毛女》的 思想艺术特色 1、根据民间传说,剧作家反复修改,《白毛女》,提炼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它的成功在于其既有鲜明的革命性主题,又充分注意满足农民观众的趣味与审美习惯,是民间(农民)文化、受到西方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 2、艺术形式 既融汇了西洋歌剧的唱腔,又参照传统戏曲,适当安排道白。是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 《白毛女》的成功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型现象,其现实影响以及对后来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第二节 大后方、上海孤岛: “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 1、一是历史剧创作的繁荣,包括阳翰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