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PDF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PDF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 ———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 罗志田 内容提要  20 世纪 20 年代初 ,文学研究会在上海的一些人曾有力地呼 应了胡适提倡最力的整理国故 ,但双方在具体观念上又颇有歧异 ,这些歧异 多与“白话”相关 。文学研究会的严既澄指责胡适有“用白话的标准去估量旧 韵文”的倾向 ,双方就此展开了论争 ,其核心议题即“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 流”。当白话文出现走向欧化的趋势而致时人抱怨看不懂时 ,文学研究会的 同人多认为应该是读者转换思想以适应欧化的文风 ,也有人主张白话文同时 向“欧化”和文言开放 ,而胡适明确表示不同意 ,认为只须向大众方向努力 。 关键词  白话文  文学史研究  胡适  文学研究会  整理国故 20 世纪 20 年代前期中国学界的一个明显的现象 ,是整理国 故呈风靡全国的趋势 。张彭春在 1923 年发现 ,“中国所谓 ‘学’的 都偏于史 ,所谓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现在公认的学问家如同梁 、 ① 胡 ,也是对于古书专作整理的工夫 。” 按梁启超固久负盛名 , 胡 适成为“公认的学问家”不过是最近之事 ,那几年两人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不少具体观念都相当不同 ,而竟能从不同角度 出发皆提倡研究国学 ,当然使国学的吸引力大增 。张氏本人就曾 ① ( ) 张彭春 : 《日程草案》即日记 , 1923 年 8 月 12 日。原件藏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 , 本文使用的是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微缩胶卷 。 ·74 ·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 想尝试一下国学研究 ,他知道 自己“古书的底子太浅了”,但仍希望 “可以给将来的学生做一个试验 ,看看一个没读过古书的人能否作 ① 国学的研究”。 今 日的专家或会以为让没怎么读过古书的人来 作国学的研究不免想像力太丰富了一点 ,但这恰提示了国学的吸 引力 ,印证了时人对研究国学之必要性或正当性的认可 。 胡适自己在 1923 年也说 ,“这四五年来 ,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 ② 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 。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胡 适提到的追随摹仿而欲治“国学”者乃是“青年”,这在反传统情绪 ( 甚强的新文化运动之后应是相当特别的现象 。不过 ,抗父 樊少 ) 泉 在同时的观察就相当不同 ,他在 1922 年注意到 ,考证之学在近 20 年间发生了“从古未有之进步”,特别体现在罗振玉 、王国维等 人的研究上 ,但这样的“专门旧学”不仅“世人鲜有知之者 ,而阅杂 ③ 志之少壮诸君则知之尤鲜”。 当年的“旧学”与“国学”基本是同义词 ,至少其研治的对象类 ④ 似 。这样 ,一方面是胡适等人提倡的“整理国故”风靡全国 ,另一 方面则是罗 、王等从事的“专门旧学”疏离于“世人”、特别是“阅杂 志之少壮诸君”,后者即胡适等人的主要读者听众 ,且有可能正是 这些人的拥戴造成了他们的被“公认”。学者研治的对象基本未 变 ,而其社会反应适成对比,充分体现了“话语权势”的转移 , 同时 ① 张彭春 : 《日程草案》,1923 年 3 月 10 日。 ② 胡适 :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 目》, 《胡适文存二集》卷 1 ,亚东图书馆 1924 年版 , 第 165 页 。 ③ ( ) 抗父 樊少泉 : 《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 《东方杂志》第 19 卷第 3 号 ,1922 年 2 月 10 日,影印本 ,第 33 、38 页 。 ④ 整理国故的迅速流行 ,部分也因为只有国故才是中国新旧学者相对得心应手的治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