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美德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味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美德课件

国家层面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个人层面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中的传统美德 人与群体 精忠爱国 勤俭廉正 勇毅力行 人与他人 诚信知报 谦和好礼 笃实宽厚 人与自身 仁爱孝悌 修己慎独 见利思义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孝悌 《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忠恕之道 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仁爱孝悌 图片故事:精神分裂劫持者的自我了断 空巢老人的晚年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孔子:“不学礼,无一立。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 谦和好礼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 老子曾以江河处下而为百谷之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中国历史上的“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中国美德强调自主自律,重视“诚”与“信”。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孟子? 离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以诚为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的美德。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 《论语? 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中国人强调,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育之恩等。 诚信知报 ★★这是质朴的爱国之情,也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做是“大节”。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甚至不惜以身殉职成了广大国人的共识。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如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前仆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美德的杰出代表。 精忠爱国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在这种精神培育下,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克己奉公 岳飞 文天祥 ★★这是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知天下国家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修己慎独的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修己慎独 文明的学生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 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明清之际提出“正义谋利”,“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的仍然是“义中之利”,即“先义后利”的原则。 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由此形成“以身任天下”的坚贞之志,“宠不惊而辱不屈”,“生死当前而不变”的道德观。 见利思义   梁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寺库质钱。后赎苎。于苎束中得五两金。彬送还寺库。梁武帝为布衣时闻之。及践祚。以彬带郫县令。将行。同列五人。帝诫以廉慎。至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言相嘱。由此名德益彰。(梁甄法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