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绪 论 一、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二、石油和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发展概况 四、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发展概况 第一章 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二、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人造卫星观测及卫星轨道参数变化求出的地球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 * 江汉油田培训中心 徐国华 第一章 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第二章 矿物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第四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五章 沉积岩 第六章 沉积相 第七章 古生物及地层 第八章 构造地质 第九章 石油地质 第十章 油气田勘探 三、 地质作用概述 赤道半径(a) 6378.140 km 质量(M) 5.9742×1024 kg 两极半径(c) 6356.779 km 体 积 1.0832×1012 km3 平均半径(a2c)1/3 6371.012 km 表面积 5.1007×108 km2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 1.大陆地形特征 平原:指海拔高度小于200m,面积宽广、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平地。 1.大陆地形特征 丘陵: 指海拔高度小于500m或相对高差在200 m以下的高地,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1.大陆地形特征 盆地: 指陆地上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形地形。 1.大陆地形特征 高原 指海拔高度较高(海拔大于500m),面积较宽广,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区。 1.大陆地形特征 山地 : 指海拔高度大于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并且有明显山峰、山坡和山麓的地形单元。 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间的地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2.海底地形特征 2.海底地形特征 深海盆地:指大陆边缘之外,大洋中脊两侧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m,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大洋中脊:大型海底地形单元之一,是洋底发育的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泛称海岭。 三、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 2.地球的重力 3.地球的磁性 4.地球的内部温度 5.地球的弹性及塑性 想一想,这些物理性质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 1、大气圈 2、生物圈 3、水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二个显著的不连续界面: 1、莫霍面: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之下称为地幔。 2、古登堡面: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为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三、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主要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百分数 2.组成地壳的矿物 你能说出几种矿物的名称来吗? 3.组成地壳的岩石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第三节 地质作用概述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1、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3、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的 地质作用。 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地壳物质迁移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岩浆沿地壳软弱地带上升时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直至冷凝成岩的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岩石受温度、压力或化学流体的加入而改变其成分、结构和构造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三、外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1) 物理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使岩石表面产生的裂隙 温 度 变 化 导 致 岩 石 机 械 破 碎 的 过 程 岩石的释荷 2)化学风化作用 氧化作用 水解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根劈作用 土壤酸化 4)母岩的风化产物 碎屑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它们是碎屑岩的主要成分。 残余物质: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不溶解的风化残余物质。(倒石堆) 溶解物质:化学风化的产物,主要为易溶物质,常呈溶液状态随水迁移。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使河谷加深的过程。 2.剥蚀作用 1)河流的侵蚀作用 下蚀作用的结果——峡谷地貌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岩石破坏,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侧蚀作用示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