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康:明初晋王朱棡事迹辨正(外审修改稿).docx

杨永康:明初晋王朱棡事迹辨正(外审修改稿).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永康:明初晋王朱棡事迹辨正(外审修改稿)

明初晋王朱棡事迹辨正——兼及《太祖皇帝钦录》的史料价值提要:受朱棣篡改历史的影响,《明史》、《明太祖实录》所记晋王朱棡事迹存在着讹误、曲笔和疏漏之处。《明史》说朱棡曾经多为不法,甚至有异谋,后来在太子朱标的感化下改过自新,这是接受了《奉天靖难记》、《姜氏秘史》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明太祖实录》借朱元璋之口指责朱棡“出塞不见虏而还”及“筑城劳军”,有材料证明这是有意诬蔑。《太祖皇帝钦录》所反映的朱棡形象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是最接近朱棡的真实面目。对朱棡史实的考辨之所以重要,是其反映出官方史书乃由胜利者所撰写,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美化自己,丑化敌方,因而充斥着曲笔与隐讳、篡改与捏造。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古代政治史都应当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朱棡朱棣《太祖皇帝钦录》《明太祖实录》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第三个儿子,曾经在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守边体制中发挥过重要的领导作用,其地位甚至在朱棣之上。朱棡与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为同母兄弟,关系密切。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篡改历史,于朱允炆、朱标、朱棡一系多有诬蔑之辞。受此影响,《明太祖实录》、《明史》所记晋王朱棡事迹存在着诸多问题。《太祖皇帝钦录》是一部由晋王府编撰而成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敕谕集,其中大部分收录的是朱元璋下达给晋王的谕旨,多数谕旨为《明太祖实录》所无,是书对于研究朱棡生平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太祖皇帝钦录》为基础,通过考订史实来恢复朱棡的真实面目,同时揭发朱棣如何通过官方修史有意丑化了朱棡的形象。一、《明史》所记朱棡“弃恶从善”故事之由来明清史籍关于朱棡生平最权威的记载,当属《明史·朱棡传》,因为《明史》的正史地位,其影响也最大。《明史》这样描述晋王朱棡之为人:“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棡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二十四年,太子巡陕西归,棡随来朝,敕归藩。自是折节,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根据《明史》的说法,晋王朱棡的人生曾经有过一段“弃恶从善”的重大波折。朱棡就藩之后,一度飞扬跋扈,恣意妄为,经常触犯法律,甚至还要举兵谋反,后来在大哥皇太子朱标的感化下,朱棡洗心革面,改过自新,变成了知礼守法的贤王。《明史》之所以这样记载,很可能源自于明中叶姜清所著《姜氏秘史》:洪武十五年,高皇后崩,太祖倦勤,命皇太子裁决庶政,惟军国重务以闻。于是皇太子日御文华殿,百官启事。宽仁有断,臣工尽服。岁余,太祖复亲政。时有告密者,以晋王棡逆谋闻,太祖遣人察之,藏兵五台山,反形已具。太祖大怒,欲发兵讨之。皇太子曰:“棡反期尚迟,告密者棡未必知。今以兵往,万一拒命,是父子为敌也;莫若令臣巡边,因与俱来。”太祖大悦,于是皇太子出巡。历燕、代及晋,居浃旬,欢甚。皇太子行,晋王送及河南界。皇太子曰:“父皇欲见汝,可偕行。”晋王仓卒受命,遂从至京。太祖欲赐之死,皇太子叩头乞哀,乃降为庶人,居京师。皇太子友爱弥笃,日诲谕之。晋王大悟,日夜号泣悔罪。太祖怜之,赦,复爵。晋王于是改行为善,令誉日著,比还国,卒为贤王,皇太子之教也。显然,《姜氏秘史》的描述更为详细。《明史》于朱棡之异谋语焉不详,《姜氏秘史》很明白地说异谋就是逆谋,朱棡藏兵五台山,准备造反。另外,《姜氏秘史》把朱标感化朱棡的过程也交代的很清楚,包括如何劝说朱元璋,如何骗朱棡至京,如何为朱棡求情,如何感化朱棡。只不过在《姜氏秘史》的叙述中,故事的主角是朱标,以朱棡谋逆事件突出了朱标的孝友与智谋。比《姜氏秘史》更早记载朱棡事迹的史书则是永乐官修《奉天靖难记》:时晋王闻太子失太祖意,私有储位之望,间语人曰:“异日大位,次当及我。”遂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及事渐露,乃遣人纵火,并所藏室焚之。自此性益猜忌,荒淫无度,丑声日闻于外。又好弄兵,擅杀人。一日无事,以军马围村落,屠无罪二百余家,其惨酷尤甚。常饲恶犬,以啮人为乐,犬不啮人,即杀其犬。小儿为犬所啮,死者甚众。臣下无敢谏者,谏即挝杀之。太祖闻之怒,召晋王谴责之。晋王见太子,乞为解释,太子曰:“尔所为者,父皇焉得知?此自燕王发之也。”晋王信其言,由是渐生嫌隙。时上亦来朝,会有疾,晋王数以言相侵,欲使上疾增剧,以快其意。又极诋上于太子前,太子遂诬上以飞语,谓上尝见龙,自言当有天下。上颇闻其语,惊曰:“我谨事长兄,自度无所失,何得有是言?”深自辨析,太子怒不解。上日加忧畏,至疾益甚,遂扶疾归国。由是太子与晋王深相结,交构媒孽。晋王又厚结近戚,以为己声誉,日夜搜求上国中细故,专欲倾上,然卒无所得。两相对比,令人惊讶的是《奉天靖难记》的说法竟然与《姜氏秘史》如此不同!《奉天靖难记》记载虽然朱棡不法事迹更为详细,但并未说朱棡要谋反,仅说他“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及事渐露,乃遣人纵火,并所藏室焚之”,原因是朱元璋不满意太子朱标,朱棡想取而代之。朱棡事发之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