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家:教育,怎样才快乐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点评一传统的教育方法讲
究“吃苦”,“没有苦哪有甜”,为了成才要“头悬梁,锥刺股”。其实,苦苦求知对学生身心发展都不利。华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快乐教育比苦苦求知
效果好。我觉得,华老师的课堂除了让学习快乐起来,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换句话说,教育要对学生负责,快乐不是他课堂的全部特征,还有对学生的宽容、尊
重。比如他的“融错”,知识没有绝对真理,华老师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探索、提问、求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他对学生宽容,即使和正确
答案不一样,也鼓励学生说出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他把学生当朋友、兄弟,给他们自由,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式。我相信,这不仅对教育,对整个
社会也有借鉴意义。点评二“学习能快乐吗?”华老师的回答是: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快乐的数学知识的。华老师为何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的源头
又在何方?快乐是一种情感状态,产生快乐的机制是满足需要。华老师读懂了小学生这本“书”,也就是领悟了小学生的需要。心理的自由度和心理的安全度是
人们的基本需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具有三种内驱力:求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肯定)。这些可以说在华老师的课堂上
都得到了光彩夺目的展现。尤其是她提出的“融错三步曲”,既有创意,又说明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是他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犯错误也
能说明学生在成长,在否定中的肯定会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教育缘何而快乐?在今天,或许更多的人想问“教育缘何不快乐”?为什么一听到“学校”,学生
不屑的眼神就流露出无奈;为什么一走进课堂,学生就将生气勃勃的自己隐没;为什么一看到老师,学生欢快的表情瞬间凝固……教育,难道真的正在演化为孩
子们不快乐的根源?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老师的课堂,从20多年前深藏乡村的7张桌子、13个学生,到乡镇中心小学、县城实验小学,再到如今位居北京的
百年名校,无论教室大小,学生各异,“下课啦1总是孩子们最不愿听到的字眼。甚至,他们会堵住门口,不准老师离开。这是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
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的课堂。不久前,记者走进他的课堂,小教室里的大境界令人惊叹:学生在飞,老师在飞,课堂在飞,犹如鱼之在水,鸟之在林。自由
翱翔,用心凝望而不害怕,这大抵是孩子们的心声,也让我们的追问更为急切——教育,缘何而快乐? [NextPage]多看孩子一眼他读出了理解,期
盼,欣赏孩子们上课时可能灰头土脸的,但是你看他的眼睛,可能闪闪发光,充满无限的憧憬。从期盼到好奇到困惑到恍然大悟到会心一笑到获得满足,在孩子
们的眼睛里,老师应该看到这样的图景。记者:什么样的课堂让孩子们喜欢?华应龙:1.安全的课堂。孩子有时放不开,拘谨,是对老师是不是他的伙伴,可
不可以开诚布公交流有疑问,孩子们会揣摩,“我不能瞎说,会挨批的,老师会有不好的脸色”,这样,学生就不能张开思维的翅膀,绽放出生命的光华。2.
好玩的课堂。感受到数学就是玩具,学习就是游戏,上数学课可能就是听一个故事。我的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不愿下课时说,“我们上的是疯狂数学”,这是对我
的最高褒奖。3.生长的课堂。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成长,不单是知识上有心得,而是在思维上、品德上有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课堂生活,乃至对将来
的人生有一种感悟,有一个思维爬坡和心灵绽放的过程。记者: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华应龙:首先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好老师充满生命的张力,对什么事
都充满激情,好奇心强,是眼睛会发亮的人。我是教数学的,学生看到我就能想到很多数学故事,这是我追求的境界。故事是能够滋养人的,老师也是一个教育
资源,老师在讲台上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教育,影响。其次,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能够包容学生。孩子就是孩子嘛,老师的心要软。第三,是一个会
夸孩子的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会夸奖孩子,激励孩子,欣赏孩子。记者:教育之于学生是什么?华应龙:教育给孩子就是你多看他一眼,他读出了理
解,期盼,欣赏,这就是教育。教育本应该是文化育人,不是知识育人,是一个文而化之的缓慢过程,老师之于学生,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教育的过程就
是老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陪伴孩子走一段,离开了老师,他能够走得更好。爱是为了谁?爱孩子,还是他们的分数我们的校长李烈说:“爱是给
人生长的力量。”读懂学生,我们的爱才能让学生感动,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爱”才让学生喜爱。记者:孩子们不快乐的根源是什么?华应龙:
孩子变成了一种工具,是老师谋生的工具,晋级的工具,升职的工具。爱是为了谁?老师不是不爱孩子,但他更爱的是孩子身上的分数,而不是把孩子当做人生
旅途上的一个伙伴。陶行知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