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当代文艺批评(评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与当代文艺批评(评论)   栏目主持人:杨庆祥   主持人语:王德领是 70后批评家群体的代表之一。他早年供职于出版社,主要从事当代小说的审读编辑工作,因此对当下文学写作的现状极为了解,有一种别样的编辑家的眼光。这一眼光使得他的批评视角与众不同,他善于从文本的细部出发,留意于作品的修辞、结构和人物的关系,他有医生一般的解剖的眼光,能够深入到作品的肌理发现病灶的所在。同时他又有整全的视野,能够将历史和社会的视野内化为比较的参照系,并以此获得研究的厚重感。本期刊发的《鲁迅与当代文艺批评》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      王德领,生于 7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论文 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已出版学术专著《重读八十年代》《混血的生长》《存在与言说》等。2010年获北京文联第六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李长之先生在他著名的《鲁迅批判》中写道:“一个人的作品,在某一方面最多的,就往往证明是一个人的天才的所在。”由此他下结论说,?迅是一个杂感家,而非小说家或散文家,理由是鲁迅的杂感数量大,当然算是一个杂感家。杂感是鲁迅“在文字技巧上最显本领的所在,同时是他在思想情绪上最表现着那真实的目的所在”。这一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李长之的批评文字饱含情感与热力,灌注着生命意识,没有说理文字的干枯乏味,确实做到了将批评作为一种文体来经营。不妨说,将批评作为一种文体来经营,才会有大批评家的产生。   当代文艺批评的尴尬地位不用多讲了,批评真正沦为小众的地位,作家与读者都不买账,就连职业批评家也很少阅读同行的文章了。批评早已圈子化、学术化,成为日益臃肿的学术生产体制上的一环。10多年前,我们曾经批评许多批评文章是圈子批评、金钱批评,但是近些年来,更多的所谓“学位批评”、“项目批评”、“职称批评”等之类的批评已蔚为大观,“垃圾批评”堆积如山,严重污染了批评环境。当批评围绕学位、项目、职称转的时候,批评的同质化、千篇一律就在所难免了。批评文章写得愈来愈长,但是愈来愈缺少可读性。批评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文本,考据充分,论证条理,注释详尽,符合国际学术规范,通体光滑,仿佛无懈可击。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件中规中矩的学术产品,但不是好的批评文章。批评一直在追求所谓的“科学性”,忽视了“审美性”。一篇好的文艺批评文章,首先要有可读性,无论是专业读者,还是业余读者,至少能够吸引他们读下去。可读性是最基本的前提。可读性来源于独创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一言以蔽之,批评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鲁迅杂文的文体意识   鲁迅称自己的小说是“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格式的特别”就是指文体而言的。他的那些数量庞大的杂文,都是批评文章,也可以用“格式的特别”来评述。当然,鲁迅的杂文,不仅仅是有关文艺的,更多地是在针砭时弊,涵盖了国际国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在鲁迅研究界,对鲁迅杂文内涵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而对于杂文作为一种“文体艺术”的研究,则较为少见。而鲁迅杂文的文体艺术,可以用来反省我们当下的文艺批评到底缺失了什么。   鲁迅的杂文,毫无疑问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他读的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 Stylist。”鲁迅所提到的那位批评家是黎锦明。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的新文艺》一文中说:“我们的新文艺,除开鲁迅叶绍钧二三人的作品还可见到有体裁的修养外,其余大都似乎随意的把它挂在笔头上。”   鲁迅十分讲究语言,可谓“极省俭”,其实鲁迅最为靠近杜甫,沉郁顿挫,惜墨如金。以我做了十几年的文学编辑的经验,细读鲁迅的文章,很难增减文字,这在同辈的作家里面,是极为罕见的。孙郁先生在 2016年“鲁迅文化论坛”上的演讲里说:“鲁迅最伟大的地方,是延伸了汉语书写的魅力,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使古老的汉语有了更多的弹性和张力。倘若我们浏览古代文献,会发现他融汇了诸多前人的智慧,司马迁的悲凉,杜甫的沉郁,苏轼的飘逸,曹雪芹的悲怆,时常折射在不同的文本里。”这个评价是很确当的。鲁迅杂文的语言,是从古汉语化过来的。古汉语言简而意丰,凝练、精粹、诗性。鲁迅将古汉语的精粹充分地继承了下来。鲁迅受的是旧式教育,从 6岁一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