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及水质净化设计方案.doc

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及水质净化设计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及水质净化设计方案

湖州市南太湖水下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示范工程 设 计 方 案 浙江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工程名称:湖州市南太湖水下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示范工程 设计阶段:设计方案 工程编号: 责 任 表 单位负责人: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工 艺: 土 建: 电气、自控: 给 排 水: 设 备: 审 核: 审 定: 方案编制单位: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3 1.1 工程概况 3 1.2 编制依据和范围 5 第二章 工程设计条件 7 2.1 工程规模 7 2.2 现状水质 7 2.3 设计处理效果 7 第三章 工程方案设计 8 3.1 方案设计原则 8 3.2 工程建设内容 8 3.3 工程方案设计 9 3.4 主要设备材料表 11 第四章 工程投资估算 13 4.1 编制说明 13 4.2 工程投资 13 4.3 编制依据 13 4.4 投资估算书 13 第五章 工程效益分析 16 5.1 经济效益 16 5.2 社会效益 16 7.3 环境效益 17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18 6.1 结论 18 6.2 建议 18 第一章 概述 1.1 工程概况 1.1.1 工程内容及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对象是湖州市小梅港及长兜港的入湖口区域。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食藻虫”控藻、水下森林构建技术、富营养化水域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等,重建南太湖受污染水域的水生态系统并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经过处理后水体主要水质指标能够达到相应的环境功能区标准。 工程建设具体内容包括:“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工程、水下森林构建工程、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等。 1.1.2 现状水质 根据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2005年对南太湖水质监测结果(涉及南太湖的监测点位见图1-1),南太湖的总氮、总磷含量都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尤其是靠近湖心的采样点(23#)和靠近湖州的样点(22#)的氮磷含量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靠近东太湖的(24#)采样点氮磷较低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即2月5月8月11月,见图1-2。 图1-1 南太湖采样点位图 图1-2 南太湖水质参数的季节变化 而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生物需氧量(BOD5)两个参数,24#点在8月和11月受污染较轻,而5月时受污染较重,其他两个采样点都是在2月和5月受污染较重。总溶解有机碳含量在5月和8月较高,11月最低,各个点差异不明显。近期由江苏省“太湖水污染及蓝藻预测预警工作小组”对整个太湖的水污染及蓝藻预测预警过程中,南太湖的几个主要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南太湖水域的水质恶化程度不容乐观,其中2007年8月3日的监测结果见表1-1,在大雷山、小梅口等测点水质总氮均为劣V类,为蓝藻生长及水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其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这段时间,该地区主导风向为南风或东南风,大部分蓝藻水华漂移集聚到太湖北部梅梁湾了;但是一旦风向发生改变,蓝藻在该地区集聚并具备快速生长的条件,就很快会形成蓝藻水华。 表1-1 2007年8月3日南太湖主要测点水质状况表 测点名称 总磷 总氮 叶绿素 综合营养 状态指数 富营养 化状态 水质类别 大雷山 0.04 2.10 0.008 52.8 轻富 劣V类 新塘港 0.07 1.99 0.047 60.5 中富 V类 小梅口 0.04 2.10 0.002 40.8 中富 劣V类 新港口 0.04 1.77 0.003 44.0 中富 V类 四号灯标 0.05 2.42 0.040 60.4 中富 劣V类 1.1.3 设计处理效果 南太湖示范区域通过食藻虫控藻去除率达到80-90%,建立水下森林——沉水植被,水下覆盖率达到80%,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总氮、总磷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水质透明度达到1.5米以上;并进一步恢复水体原有的部分土著水生昆虫,底栖螺、贝类,以及太湖特有的部分本土鱼虾类,水质外观清澈见底,水体终年无内源性藻华发生。 1.1.4 处理工艺 对入湖口区域利用水生动物生态系统中“生态型微生物物种银行”的构建技术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协同作用,利用“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下生态系统的修复,实现重建健康生态系统的目的。 1.2 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 编制依据 《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4]59号;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2年;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5年; 《太湖流域片水功能区划报告》,2001.2; 《湖州市苕溪入湖口污染物削减及水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2009.3); 国家水专项《入湖口污染物削减及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