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漳县古代盐业与文化的考古调查
2014―201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漳县墩坪墓地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并对漳河流域进行了初步调查。考古工作表明,东周时期活跃于漳河流域的是西戎族群的一支。漳县拥有丰富的盐业资源,古往今来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盐业资源在西戎部族分布、扩张中的作用与影响,我们对漳县的盐业遗存进行了调查。
一、漳县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东连武山县,西邻卓尼县,北接渭源县和陇西县,南通岷县。县境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7公里,面积2164平方公里。
该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隶属于秦岭构造带的西段。地貌特征复杂多样,海拔高度1640-341米,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漳河、龙川河与榜沙河,是渭河的主要支流。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层较厚,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区内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58,3毫米,年平均气温8,60,全年无霜期180天左右。
考古工作①表明,漳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进行生产活动,但直到汉代才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东汉章帝元年(76年),初置县治,属陇西郡,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县。三国时因之,属魏国管辖。西晋永嘉年间,县治荒废。五胡十六国时期,障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自西秦起,障县归入广宁郡。进入南北朝,宋元嘉七年纳入北魏版图,改名彰县,景明三年改广宁郡为广安郡。魏恭帝四年(557年),西魏恭帝禅让皇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废广安郡,归入略阳郡(郡治在今秦安)。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陇西郡,障县复名,属其管辖。唐武德元年(616年),陇西郡改名渭川郡。天宝元年(742年),复名陇西郡。在天授二年(691年),障县更名武阳。神龙元年(705年),武阳复名漳县。广德元年(763年),漳县陷于吐蕃。五代时期一直为吐蕃占据。宋熙宁六年(1073年),置盐川寨,隶属巩州。绍兴初,并入金,改盐川镇,属定西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复置鄣县??属巩昌路。明初更名漳县,属巩昌府。清因之,道光九年(1829年),改降陇西分县。民国二年(1913年),复名漳县,属兰山道。
二、漳盐盐矿特点及相关历史文献
1985-1986年,甘肃省地矿局水文一队对漳县盐矿进行了科学的地质勘探②。勘探表明,矿区中心区域位于漳县城西南2,5公里的漳河南岸盐井乡,这里南靠牛头山、东连猫儿嘴、西接喇嘛山、北临漳河岸,东侧盐水沟、西侧朱家河自南向北穿乡镇而过,汇入漳河。它形成于陆相断陷盆地,所在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纬向构造带、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交接部位。岩盐矿体整合于新第三系临夏组第三岩段地层中产出。盐层顶板埋深70-176米,底板埋深190-390米。全矿床NaCl平均品位71.87%,矿石中矿物成分有岩盐、钙芒硝、石膏等。盐卤水埋藏深20-100米淋滤带内,矿化度一般为140-340克/升,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盐卤水主要分布在盐井乡、小井沟与盐水面三个次级第三系沉积盆地中,已发现的盐卤水露头(井、泉)有多处,控制面积至少达5-6平方公里。可见,漳县盐矿具有埋藏浅、易开采、品位高的特点,为人们进行制盐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史文献对漳盐生产可追溯到秦汉。其制法自东汉以来,似无较大改变,即用轱轳将卤水从井中汲出,倒入锅内,用柴火熬煮,待水汽蒸发,再根据含水量的高低,制成水盐和火盐两种。历史上漳盐的生产是区域人群重要活动和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到明代,漳盐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洪武时,岁办盐,西和十三万一千五百斤有奇,漳县五十一万六千五百斤有奇,灵州二百八十六万七千四百斤有奇。弘治时同。万历时,三处共办千二百五十(七)万七千六百余斤。”
历史上,漳盐的销售范围基本在北至会宁,东达天水,南到迭部,西抵黄河的广大地区。明代漳县归陕西管辖,漳盐销往“陕西之巩昌、临洮二府及河州”。清代漳盐的售地主要是“西岷州、洮州,东宁远、伏羌,东南马坞、礼县界,北陇西”。到民国时期,漳盐除供应本地之外,还售往陇西、宁远、伏羌、安定、会宁、通渭、靖远、岷州卫、洮州卫、西固厅、秦州、秦安、清水共十三厅州县。
盐的生产还造就了主要燃料――薪柴市场的繁荣局面。成书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武阳志》中有生动写照:“南望盐川五里途,熬来双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如桂,六十余家买尽无”。
盐井乡地理位置属于政治边缘,动荡时期常成为成为政权争夺的对象。以宋金文献为例,提及盐川镇(寨)之处多与战争有关。
《金史?杨沃衍传》:“兴宝元年……通远军节度使温迪罕娄室、同知通远军节度使乌古论长寿、平西军节度副史和速加乌迪将兵五千出巩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