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社会科学 2014年第 1期
河湟阿氏土司族群历史记忆下的
社会文化互动
阿俊蓉 梁玉金
摘 要 :本文在对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大通、湟中三县四个村同一土司后裔——阿氏族群田野调查
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志文献及该族群几个分支的族谱,探讨河湟阿氏族群历史记忆下的社会文化互动,
为明清以来河湟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素材。
关键词:阿氏族群 历史记忆 社会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K2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4)01__0163-_o5
作者简介:阿俊蓉,女,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发展。
梁玉金,男,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发展。
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 白崖子村、西宁市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和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
村、湟中县李家山镇柳树庄村的阿姓村民,均是明初归附的西宁卫土官失刺的后裔。青海地方史志资
料虽明确记载失剌为蒙古人,但在 自明初以来河湟边地多民族社会不断内地化的漫长进程中,分居各
地的阿氏后裔,由于历史、环境、人文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面
貌。其中乐都区高庙镇 白崖子村、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和朔北乡阿家堡村的阿氏后裔,大约在清雍
正以后则以汉族宣称,直至 1983年乐都 白崖子村阿氏族群首先恢复为蒙古族,大通黄家寨镇阿家村
和朔北乡阿家堡村阿氏族群继又于 1985年集体恢复为蒙古族。约在清初雍正年间从今大通县黄家
寨镇阿家村迁居今湟中县李家山镇柳树庄村的阿氏后裔,此后逐渐被同化成为藏族,至今都没有恢复
其原始的民族属性。此前,学术界前辈和阿氏族人虽对大通地区阿氏族群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等有一
些初步的探讨 ,但 尚无对河湟地区阿氏族群历史记忆、文化变迁等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本文在对
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大通、湟中三县 四个村同一土司后裔——阿氏族群 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
史志文献及该族群几个分支的族谱,简要考证了乐都、大通、湟中三县四个村阿氏族群的历史渊源、形
成与分布,探讨该族群历史记忆下的社会文化互动,为明清以来河湟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不可或
缺的研究素材,不妥及谬误之处,敬请学界前辈及专家指正。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 目“河湟世居诸族 中 假‘西番’等特殊族群的文化涵化研究”(10XMZ023)阶段性
成果之一 。
① 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马忠:《大通阿姓蒙古族的由来》,《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阿维禹、阿怀玺、阿怀俊、阿润雁:《大
通阿家蒙古溯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写 《大通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内部出版;阿俊蓉 、梁玉
金:《多元文化视野下河湟蒙古族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为例》,《攀登》,2013年第2期。
163
一 、 河湟阿氏族群的历史源渊、形成与分布
河湟阿氏族群的始祖失剌本为蒙古人,元末时曾任甘肃行省郎中。元明鼎革之际,随着明王朝对
西北地区的武力收复和对元时官员的招抚,前元时期统治西北地区的一些军政官员纷纷 “或以元时
旧职投诚,或率领所部归命”…。失剌于明洪武四年 (1371年)归附,“选充小旗,驻牧西宁,听调
遣” 。失刺被明廷招抚后驻牧西宁,其后裔在驻牧与开拓西宁地区的过程中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分
居于西宁卫各地。青海地方史志中关于阿氏土司承袭的情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对于阿氏后裔迁
徙发展的历史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笔者在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 白崖子村、西宁市大通县黄家寨镇阿
家村和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湟中县李家山镇柳树庄村等几个阿氏后裔聚居的村庄做田野考察时,
有幸搜集到几部阿氏家谱,即: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的 《阿氏宗谱》,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的 《阿
氏历代宗亲谱》,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村的《阿氏大房分支宗谱》,湟中县李家山镇柳树庄村的 《河庄
寺家谱》④。通过翻检排比以上几部家谱中的有关资料,使我们对元明以来阿氏自宁夏平虏(今宁夏
平罗)迁居青海并在青海东部地区繁衍分居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于阿氏土司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