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拍板、箜篌、方响在五代的流变.PDFVIP

唐代拍板、箜篌、方响在五代的流变.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拍板、箜篌、方响在五代的流变

2014年5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14 第43卷 第3期 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 No.3 ■ 中国古代史研究 唐代拍板、箜篌、方响在五代的流变 ———以冯晖墓彩绘砖雕为例 贾 ? (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摘 要:种类繁多的中外乐器是唐代乐舞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甚为久远,尤其对五代影响更 为直接。陕西地区出土的后周冯晖墓彩绘砖雕乐舞图中拍板、方响、箜篌3种乐器图像,是中国传统乐器、外来乐 器从唐到五代的流变再现,其发展轨迹与当时社会变迁相互映衬。这3种乐器不仅是唐代乐舞的重要组成,也是 上承唐韵、下启宋风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其史学价值、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关键词:唐五代乐器;冯晖墓;拍板;方响;箜篌 中图分类号:K242;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3-0106-07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60026);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J074);陕 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09SZD05) 作者简介:贾?,女,陕西西安市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一 1992年,陕西咸阳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在陕西彬县底店乡前家嘴村冯家沟发掘整理了五代后周冯晖 [1] ① 墓。 冯晖,字广照,今山东高唐人,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享年59岁, 葬于世宗显德五年(958)。冯晖戎马一生,先后任朔方军节度使、中书令,后汉高祖刘知远赠其“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此为宰相之职,节镇任之,称为“使相”。后周又赐其官爵名号,卒后封赠“卫王”。冯晖是“以血缘 [2]210 关系为主体的独立藩镇” ,这与五代时期大多数藩镇的情况一样,中枢权重,割地为王。据此,彬县底店 乡一带民间传说冯晖墓乃“冯宰相”之墓当有所据。此墓多被盗扰,随葬物品损毁过甚,仅存墓志、石函、壁 画以及一些零星物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墓室甬道彩绘砖雕的一组乐舞画面,这是迄今为止陕西出土 考古文物资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反映五代时期乐舞的图像。 冯晖墓葬形制继承了唐墓的基本构造,其复杂、宏大的内部构成和“依山为陵”的外部形状,是对唐墓形 制的延续和继承,尤其是墓室壁画和砖雕彩绘的乐舞场景,其娴熟的雕刻手法和线条流畅、色彩浓烈的画面 感,更是晚唐同类题材的延伸和发展。冯晖墓甬道砖雕彩绘应有56块,盗失2块,仅存54块。上下两块拼 合为一个完整乐舞人物形象,东壁为男伎,西壁为女伎,两壁各绘乐舞人物14人,两两相对。其中,竹竿子2 ① 《高唐县志》载:“王讳晖,字广照,邺都高唐人也。”山东省高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高唐县志》,齐鲁书社 1996年版,第 655页。 106 人,舞伎6人,乐伎22人,共有28位乐舞伎人分东、西两壁排列。 东壁绘男伎,西壁女伎。两壁彩绘砖雕乐舞人物所持乐器大致相同,每壁各绘 11位乐伎,在“竹竿子” 引领下,随“花冠舞伎”奏乐而行,整个乐舞画面朝着一个方向,做左右倾斜状,所拿乐器也两两相同,遥相呼 应,有中国传统乐器拍板、方响、笙、排箫、大鼓,也有胡人乐器箜篌、琵琶、筚篥、腰鼓。东壁男伎中有两位胡 人舞伎夹杂其中,西壁女伎中有两位女扮男装舞伎随乐舞动,似在迎送主人的过往。 如冯晖墓乐舞图所示,“竹竿子”引领乐舞队伍,花冠舞伎立于队列最前面,乐伎随后吹、奏、弹、打,其程 [3] [4]64 [5] 式有唐代宫廷燕乐的一些特点,如李责力墓 、燕德妃墓 、苏思勖墓 中乐舞图像所示;又有宋代队舞的一 些雏形,尤其是“竹竿子”、“花冠舞伎”和乐伎并存的形象,在西北地区实属罕见。竹竿子,又称“致辞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