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部控制发展与国内外差异探析
内部控制发展与国内外差异探析 摘 要:内部控制在我国的正式引进,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国家层面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企业层面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落实随着企业层级的递减呈现出逐步弱化的现象,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并探讨了国内外的差异,希望能让企业对内部控制有更多的认识,使企业能普遍地重视内部控制,发挥内部控制促使企业目标的达成功能。
关键词:内部控制 发展 差异
内部控制,自古有之。但是“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却是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逐渐接受的。经过80多年来的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已经成熟,理论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
从时间上,我们一般把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1.1、1920-1940年期间的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阶段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重点是保护资产的安全。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和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和设置不兼容岗位。
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1929年发布的《会计报表验证》中,最早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一词汇,但没有给出定义。直到1936年,该组织才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首次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内部采取的方法”,目的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同时还首次提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该考虑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
193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公告《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首次提出对内部控制需进行审查,后来该委员会又发布了多个公告,逐渐明确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
1.2、1940-1980年期间的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在审计方法上放弃了详细审计,以抽样审计为主,抽样的出发点是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涉及的内容从会计领域拓展到了管理领域。
1949年,美国发表的《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新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的效率,推动贯彻制度实施落实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1958年10月,美国《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中把内部控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会计控制,另一种是内部管理控制。后来人们在谈内部控制的发展时常常提到内部控制的“两分法”,这里就是源头。
1.3、1980-1990年期间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定义为:“企业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目的是提供合理保证去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结构有三个部份: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这是行内人常说的内部控制“三分法”的由来。这个阶段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有三个: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安全目标。其最主要的特点是:①重视控制环境,把控制环境单独提出来作为内部控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②内部控制的“三分法”取代了上个阶段的“二分法”。
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及其披露研究开始起步,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即Treadway委员会)(1987)分析了大量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建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要求在美国上市的所有公司应在年度报告中附送由公司管理层签发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1.4、1990-2000年期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的标志成果是: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称COSO报告),1994年修订,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其内容,发表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COSO报告定义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全体人员(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过程,是为了实现以下的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①遵循法律法规;②财务报告要可靠;③提高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效果。”提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的三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
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具有重大突破,表现在:1、内部控制的定义从静态转向了动态。以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政策、程序、手段、方法、措施等概念,COSO报告首次提出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2、确定了内部控制监督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以往的内部控制研究对监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