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鲁迅文化反思散文论 -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ppt

第二专题鲁迅文化反思散文论 -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专题鲁迅文化反思散文论 -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第二专题 鲁迅文化反思散文论 ——鲁迅散文悲剧意识探寻; 第一节 忧患与悲怆 — “人肉筵宴”与“厨房”的象征意义;一、“材料”:“奴性”忧思录;二、“工具”:“奴性”探源。;(2)揭示出吃者与被吃者之间的关系——互为转化。 (3)揭示了中国人严峻的生存危机——民族文化人格的选择与重塑。;三、 “厨师”:“吃人者”剖析 ;四、“厨房”:启蒙的艰难与悲怆 ;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迭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 “厨房”又是极其坚固的。;鲁迅复调式的思维特点: “希望”——“必无”与“可有” 之追问 鲁迅散文中,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忧患危机感与“无物之阵”、“无物之物”的悲怆;反传统与“中间物”清醒的定位;“救赎”??被弃、孤独;“绝望的抗战”等内涵。它们使鲁迅的思想总是处在一种不可调和的分裂、痛苦及矛盾冲突的紧张状态之中。 ;在这里鲁迅提出两个质疑: 其一,“铁屋子”能够被摧毁吗?鲁迅的回答是:“万难破毁”,这是对旧中国黑暗而坚固的绝望。 其二,你把几个人喊醒之后,又不能给其指出出路,让他们“梦醒了无处可走”,怎么办?这是对“启蒙”的质疑。;(1)“必无”,无疑告诉我们,鲁迅还是坚信他的“铁屋子论”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存在,而且这种“必无”的坚信贯穿了鲁迅一生。 《野草·这样的战士》中提出了“无物之阵”与“无物之物”这两个意象。 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鲁迅曾经非常沉重而悲凉地说:“一近漩涡,自然愈卷愈紧,……所得的是疲劳与可笑的胜利与无进步”。 “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2)揭示出吃者与被吃者之间的关系——互为转化。 (3)揭示了中国人严峻的生存危机——民族文化人格的选择与重塑。;(2)“可有”,又意味着鲁迅对自己的希望“必无”的质疑。 “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首先,是“为他人”,是“听将令”,“遵命文学”。 其次,“为自己”。我觉得与其说鲁迅欲纠正自己可能的“偏执”,毋宁说是为了救出自己——从痛入骨髓的清醒的“绝望”中拯救出自己。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第二节 反传统精神与“中间物”的定位;(二).鲁迅对传统文化彻底、猛烈的批判 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 (三).鲁迅对“整理国故”观点的批判 ;1.鲁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时时出现的复古主义倾向始终持有高度的警惕。 2.鲁迅对 “整理国故”的核心的批判 1924年1月,鲁迅开始对“整理国故”运动进行尖锐地批判了,鲁迅指出 鲁迅在1925年,针对当时的复古逆流和《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备读书”活动下了措词更为激烈的一段话 ;3.鲁迅提出“撄人心”概念 《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 鲁迅激昂、犀利且不无幽默地更为明确地宣称: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他。” ;二、“国粹论”、“染缸”效应批判;2.“特殊国情”论的实质及危害 (1).“特殊国情”的消极性功能 (2).“特殊国情”论的直接结果 a “染缸”效应。 b “染缸”效应表现 ● 宣布一切外来的东西都是中国“古已有之”。 ● 不仅自己不变,还要“偷天换日”,使“你”变得符合“我”的“特殊国情”。;3. “特殊国情”论者剖析 (1) .保古守旧的文化自崇心理 (2). 源自于中国人的“面子”观。 鲁迅曾指出:“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这种文化自崇心理——“要面子”,看似“自大”,实则缺乏自信,是一种变相的卑怯和糊涂,它暴露出“国粹”论与“特殊国情”论的极其愚蠢的虚荣、虚伪及自欺自骗等特征,其直接恶果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时刻,在当时人们面临着政治的强暴和经济入侵所带来的痛苦、屈辱,面临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巨大的落差造成的心理动荡时期,成为一个拒绝变革,保护落后的口号,一把戳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软刀子”。; 三、“拿来主义” ;四、“中间物”的清醒定位 ;我认为这“惊惧”的象征意义有三层: 第一层,是对以他大哥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惊惧”,因为他们是秉“礼”杀人的执行者。 ;第二层,是对被吃者——那些“看客”、“下层民众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