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雅驿道-成都最后南丝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邛雅驿道-成都最后南丝路

邛雅驿道:成都最后南丝路   成都凸凹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著有《大师出没的地方》、《手艺坊》等8部诗集和《花蕊中的古驿》、《纹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随笔集及批评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小说见诸《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刊。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编剧。现居成都龙泉驿。 四川是“蜀山氏女”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方,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作为四川中心的成都,自然就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战国以前,四川的丝绸、布帛就是古蜀对外贸易中最著名的货品。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的许多中国丝绸,正是从成都经南丝路运到南亚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眼前出现的一定是风沙弥漫、响着驼铃、经过敦煌的那条早已蜚声中外的“西北丝绸之路”,也会想起一艘艘大船摇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而比这两条商道更早开通的“西南丝绸之路”,原始而神秘,先秦时期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伸延,悄然进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之路”、“南丝路”,是一条古代陆上交通要道。它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四川西南,通过云、贵,而后到缅甸、印度,再延伸到欧洲、非洲诸国,连通了巴蜀文化、滇文化、古印度文化、古西亚文化等重要古代文化。 四川是“蜀山氏女”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方,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大概因为这一点,还因为“少城”、“锦官城”的存在和蜀地消费市场的强大,作为四川中心的成都,自然就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看见古锦古绣的真容了,那么南丝路的真容呢?丝与路,哪个对时间的穿透力更强?哪个存活得更长久? 今天,那条畅于汉、兴于唐、衰于明的南丝路,在其起点成都还有没有踪影?这条路出城后,又是怎样走向海外的呢? 走向邛雅驿道 在这个“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我们向雾霭中隐约闪着丝绸残光的道路走去。 笔者和摄影师余茂智便驾驶一辆尼桑车,经蜀都大道,沿人民南路南行,上成雅高速公路,往邛崃古城开去。一路上,稠密的风迎面扑来,均匀地向后奔跑,它展开翻飞的衣襟,把汽车车窗玻璃刮得很响亮。两千多年前,人类和路肯定都没想到,羊肠小道般的古道一代一代茁壮成长,它现在的第N代世孙,远比其先祖宽大、平坦,而人类的速度也可以达到驾驭风的程度了。 1924年(民国十三年)以前,成都至新津至邛崃至雅安一线,仅有一条供肩舆、驮运的驿道。1924年,西康屯垦使刘成勋议修成(都)康(定)公路,1926年5月,成都至新津段竣工,后因刘下野而未延修。1927年,刘文辉以三军联合办事处的名义续修,1930年延修至雅安,后因费用纷争而中止。1935年,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川、康两省的控制,下令修川康公路,由四川省政府电令乐山、资中、安岳、井研、彭山、仁寿、简阳、新津、邛崃、峨眉等县,共征石工5600名,动土续筑,于1939年国际儿童节那天修至康定。 关于变古道为公路的艰难,从《邛崃县政府二十八年秋季行政会议记录》中可见一斑:“去年奉令修筑川康公路南龙段,本县原摊民工一万五千名,嗣经呈准减半,征集七千五百人,连同运输队,实征一万余人。担任地段计天全县两路口至二郎山鸳鸯岩止,共长十四点二五公里。该地气候严寒,地势险要……环境之困难,实非一言可尽者……实耗工二百零三万七千五百七十九日……” 此后,这段公路进行过多次改造,但至解放前夕,成(都)康(定)公路亦仅具雏形,路基不实,坎坷不平,弯多坡陡,桥涵不全,行旅十分艰难。时有民谣:“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而上述这条公路,正是大致沿着成雅段南丝路的走向形成的。 我们在这段路上驱车行驶不久,便在被誉为“川南第一桥”――南桥的桥头停了下来。这座重要桥梁建在邛崃城西约两公里处,距著名的邛窑遗址不远。 南桥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八月建成,时为15孔石拱桥,宽3丈,高5丈,耗资白银3万余两。桥头竖有“川南第一桥”巨大石碑,至今仍存。桥上修建有供路人休息的凉亭。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南桥被洪水冲毁,州县及地方官绅捐资重建,次年竣工,为石梁桥,共33孔,长70余丈,宽1丈8尺,高1丈。我们眼前,河里那些散乱的大石块就是当年建桥的遗存。现在的南桥,是在1964年利用旧桥墩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桥。 古道上的战争与和平 一到邛崃,我们首先去了东星大道150号――那是朋友陈瑞生所在的《今日邛崃》报社。瑞生不仅是诗人,还是这家报社的一个头。在报社会议室,余茂智应邀顺便给一帮摄影爱好者搞摄影讲座,而陈瑞生则专门给我找来了一份关于南丝路的资料。这份资料是一篇名叫《邛雅驿道访遗踪》的文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