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非虚构”写作热潮的传播学解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虚构”写作热潮的传播学解读   摘 要: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关键词:非虚构;媒介融合;传播者;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55-03   一、“非虚构”写作内涵   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来,非虚构这一写作文体在中国大地迅速生根,且作为一个话题不断被提起。近年来,文坛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无论从创作题材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面,这些非虚构作品都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含义,恐怕连《人民文学》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李朝全先生也只是为非虚构写作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倡导:“我一向主张写作者们要善于打破报告文学的边界,提出一种宽泛的‘大报告文学’的文体,一种跨文体边界的非虚构写作。[1]”   非虚构指的是一种写作态度,是写作者对真实生活的如实叙述,不经过主观意愿的加工,只是如实记录和复制现场。“我只是强烈地以为,现在的文学不能局限于那个传统的文学秩序,文学写作正在向四面八方延展,而文学本身也应该去容纳多姿多彩的写作范围,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是先把这个题目挂出来,至于非虚构是什么、应该怎么写,这有待于去思量、推敲和探索。[2]”   二、当代媒介融合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媒介其实就是穿插在传播进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3]。对于文学而言,媒介的发展影响着其传播速度、物化形态、文本内容,甚至塑造了新的文学活动、文学形态和文学观念。“没有媒介,文学也就不存在”[4],正如王一川所形容的,“媒介不仅仅是文学的外在传输渠道,而且是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的信息传输,而且赋予文学以一种新的意义”[5]。   随着当下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非虚构写作所处的媒介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新媒介提供的技术支持是非虚构文本媒介发展的决定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星电视、网络媒体、手机等媒介新技术在全面得到推广和普及,互联网更是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实现了麦克卢汉真正意义上“地球村”预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波兹曼指出,“技术变化不是附加的,它是生态学的。一种新媒介不是增加了什么,而是改变了一切”[6]。正是传播空间的改变,使得非虚构写作的媒介环境产生了独特性。   首先,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性。麦克卢汉曾指出,最具价值的不是各个时代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内容,而是各个时代媒介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开创的各种可能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下,非虚构写作不仅实现了写作题材的多元化选择,在传播方式上更是为其文本载体的传播提供了多种路径。数字出版的兴盛,使得更多的非虚构作品从纸质版本扩展到电子版本,非虚构作家们亦能够利用自身的微博、微信等新型电子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其次,为非虚构写作注入了即时的?r效性。一件事、一部作品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大大促进了其传播的效率。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在网上发言的权利,一件事情会在短期时间内形成高度的“聚合效应”。正如新闻的时效性一样,在大众传播的影响下,媒介融合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便捷、即时的传播环境。   最后,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持续的活力。新媒介融合技术拥有以往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互联互通等特性,同时,非虚构文本的表达方式相较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传播“空间”更加宽广和多元;“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作家或者作者,由文本的创造者身份拓展为媒介传播者。读者,也承担了接受者、反馈者甚至是主导者。这些都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活力与生命强度。   在之前,媒介主体、传者和受者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甚至是角色分离。作者处于主动地位,受者处于相对被动。文学是作家权力意志的象征,受众则分布在书写文化的底层。并且,传者可以转化为受者,但受者则很难转化为传者。而媒介融合时代,技术不仅赋予了传者全面和丰富的传播工具和手段,更赋予了受者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受者开始摆脱其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被动的角色定义,他们不仅可以选择文本的内容,还可以选择收听方式,甚至可以左右文本的创作。这也正可以看作是受传者“否定之否定”地对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的干涉。   三、“非虚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