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高《认识蜀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程世高《认识蜀学》

解说:程世高 1、 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蜀学”是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 其含义是指四川地区的学术,重点在文、史、哲,其核心是思想、理论。 2、西华师范大学龙显昭教授:“蜀学”就其原始含义是指经学,其研究重点除了胡先生所提到的文、史、哲外,还应包括儒、佛、道。 3、西华大学迟乃鹏教授:“蜀学” 是蜀人所留的著作。 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桃坊:关于“蜀学”,可以定义,但定义还不完善,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关于蜀学的界定。 ——四川省首届蜀学研讨会 “蜀学之盛, 冠天下而垂无穷者, 其具有三: 一曰文翁之石室, 二曰高公之礼殿, 三曰石壁之九经。——吕陶《府学经史阁落成记》 “学官二人, 皆朝廷遴选; 弟子员至四百人, 他学者亦数百人。 ——《建炎杂记》 ①“ 蜀学, 郡国之学,最盛于成都”--《朝野杂记》 ②“ 蜀本无学士, 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 还教吏民, 于是蜀学比于齐鲁。-- 《三国志》 ①“宋编修既言蜀帅权重, 而又欲蜀学得拟贤关。” ——魏了翁《跋宋常垂德之送行诗后序》 ② “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 《汉书· 文翁传》 蜀地某方面的学术名人 “蜀僧昙简以文词振林下, 由是东南学者翁然师之。育王观禅师才辩, 继其学。弟子熙公复继之……欲以蜀学广其徒。” ——袁桷《仰山熙禅师真赞》(文学) “ 绍定辛卯, 蜀破” , 成都大慈寺主游东南, 传门人, “ 天童师其一也” , 至大元年圆寂, 铭曰“ 蜀学简易, 师承其风” 。——袁桷在《天童日禅师塔铭》(佛学) “ 夫蜀学有扬雄, 文有相如, 治有文翁、诸葛, 下追唐宋, 群儒迭兴。”——揭溪斯《彭州学记》(哲学、经学) “ 蜀虽僻远, 而画手独多于四方, 李方叔载德隅斋画而蜀笔居半……蜀学其盛矣哉。”——汪砢玉(画学) 蜀学的要素: 蜀学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蜀学” 的溯源与酝酿; 二、两汉三国:蜀学形成和发展。 三、唐宋时期:古代蜀学繁荣鼎盛, 其中以宋代为最盛。 四、明朝中后期至清前期:巴蜀文化发展的低谷, 但自明中后期开始, 蜀学进人了逐步恢复和发展。 五、维新变法时期:包括尊经书院、维新变法和传统蜀学在近代社会的变化。 六、“ 五四” 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新文化的传播、蜀学与全国各地现代学术文比的交融发展。 七、新中国时期:蜀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变化和新资料、新研究成果、新的社会功能等。 宋代蜀学 狭义上:是指北宋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 广义上: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蜀学为主的四川地区的学术。 “三苏” “周程” “张魏” 蜀学贡献者: 1、四川地区出生, 学术形成或传播于蜀的, 以陈传、乐安为代表; 2、出生于四川, 而就学于非四川籍的学者如孙复、石介、范仲淹等, 并引其学入蜀者以李缘、何群、何涉为代表; 3、非四川籍, 然其学术传播于蜀地的, 以周敦颐、程颐、朱熹为代表。 宋代蜀学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基础:这一地区经济较为活跃,有闲暇进行学术工作; 2、文化条件:相对稳定的良好文化氛围且有大批书院和学者; 3、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使全国联系密切学派、学术交流频繁。 宋代蜀学衰落的原因: 1、四川遭受长期的战乱,影响学术文化的发展 2、四川僻处西偏,远离政治文化重心 3、缺乏开一代新风的学术大师 * * * * * * * * * * * * 认识“蜀学” 蜀学的涵义: “蜀中学校” 官学 蜀中儒学经学 “蜀中学术” 蜀地学人、川籍官员 蜀地赴京师的学者 “蜀中学人” 蜀学 学校 学术 学人 苏洵 苏轼 苏辙 周敦颐 程颐 程颢 张栻 魏了翁 南轩学派 鹤山学派 直至同、光年间,由于张之洞、王闿运等外省籍人士的提倡,四川本土人士的响应,通经学古蔚然成风,廖平、吴之英、宋育仁、张森楷等硕学鸿儒辈出,蜀学才剥极复来,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