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战役-新纪元大学学院.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的战役-新纪元大学学院

新纪元学院学报 New Era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 2005年4 月,第2期,页173-177 Vol.2 (April 2005), pp.173-177 个人的战役 日 日 评《 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 黄锦树(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言系副教授) 日 李永平,《 〇 :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台湾:麦 日 田,2003年。 日 《 〇 :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麦田,2003 )是李永平(1947-) 日 三十四年写作成果的自选,精选了从《拉子妇》(第一辑“想我远方的娘亲” ,收入〈拉子妇〉、〈围城的母亲〉、〈黑鸦与太阳〉)、《吉陵春秋》(第 二辑“长笙之死”收入〈万福巷里〉、〈日头雨〉两篇)、《海东青》(第三 辑“见山非山”收入〈一炉春火〉一章)、《朱鸰漫游仙境》(第四辑“永远 的朱鸰”收入〈七蓬飞扬的发丝〉一章)迄《雨雪霏霏》(第五辑“那轮火红 的婆罗洲落日”收入压卷〈望乡〉一篇)不同阶段作品的精华篇章,首完相扣 成一自噬其尾的蛇;始于离乡终于望乡,唯有出生地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痛与私 情。书的扉页展示已然亡故的父母二十来岁青春最美好时的照片,多少说明了 写作到底是记念,是悼祭,是告别包括过去的自己在内的亲友知交。长篇自序 〈文字因缘〉历数三十余年文学生涯种种,写他的恋字癖,从婆罗洲到台湾到 美国再回返台湾的历程,以李永平之惜墨如金,确是篇难得的回顾。    作为中文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李永平并不是个多产作家。就中原 (不论是中国还是台湾)的作家而言,他最大的不同只怕是那来自南洋的身世 背景——那总是写作者无法除尽的根源,决定了他文学世界部份的陌生性,虽 然李永平选择的道路并不是去开发那根源的蛮荒。作为起点的短篇集《拉子 妇》是朴拙的少作,有限的描绘了传闻里的“瘴疠之地”。众所周知的,李永 平选择的是文化中国之路。因缘际会而搭上台北现代主义的列车,英美文学的 专业教养,西方现代文学的技艺,对汉字中文狂热的爱,让他自诩为归人而非 173 过客,而以兼顾现代与中国的《吉陵春秋》树立了他在中文文学史上的位置。 并且把台北想象为中国,从象征的角度看待身处之地,写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台北作为性玩物的少女的哀歌(《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且把自身 的汉字恋物癖发挥到极致。而《雨雪霏霏》重回婆罗洲,以抒情文体回首来时 路,以另一种方式自述“文字因缘”。自我定位为浪游者的李永平,必然早已 洞悉流浪的吊诡——无处堪归,唯有跌落于不断变幻的今昔的时间缝隙里,打 磨重造文字之金的纯度。   日〇而没有归宿,到底是个人的选择,还是一种历史——结构的限制使 然? 日 李永平当然不属于马来亚独立前的归侨作家——李的父执辈那代人——不 管是最终回归中国,还是选择或被迫留在侨居地,后者总是力图见证华侨苦难血 泪史,历史上已然完成的经历,譬如殖民时代作为猪仔的南行,或垦荒。从这部 精选集可以看出,出生成长之地的华人(及那些国家)的命运(更别说是他族) 不是他关切的重点,《吉陵春秋》的美学自律(以作品自身为目的),《海东 青》的寓言象征结构,从文字到形式结构,在在都可以看出文学性被置于优先 地位。这和三十代以降流传于南洋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左翼文学思潮自然 是背道而驰。甚至在题材上也企图超越南洋的地域限制,因而即使是晚近的《 雨雪霏霏》,也不过是回归《拉子妇》的历史时刻,那因为他的离去而被冻结 的历史时间。此后的婆罗洲即使历经劫变,在他现有的书写里,却是全然的空 白,他不曾设法去追回那因为他的缺席而失落的历史时间,即使是为了那些一 度共同生活的人。我不确定李永平是否因而错失了什么(爱皆有代价)——那 后殖民论述反思的场域——但他的确忠于自身的经历,中国·台北的符号重塑 替代了那属于母亲之土历史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那确实是个人的选择,爱 上父法能指。可以想见,台湾的本土论者也会认为李永平这样的写作者注定错 过了台湾的主流历史(悲情的,以本省籍为主体的,朝向独立之路的),因为 他只属于中国·台北,那覆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