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讲社会进步观与社会理想观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道家的思想从对原始质朴的人性的崇尚和追求出发,憎恨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出现的争夺、奸诈等品行,主张无为不争、少私寡欲、绝学弃智,以恢复人性和社会原始质朴的状态。 老子追求的“尊天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品格,实际上是不与世俗同流,不为外界所动的心境。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罪恶都是由于人的欲望过多所致。因此道家强调不以物累形和返朴归真;老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见素抱朴”,淡泊其志:“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义侠”,强调兼相爱,交互利,视人为同怀,相互帮助。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人人发扬兼爱之心,实行互利之法,就可以走向天下尚同的正途。 法家的理想人格则是“英雄”。他们强调遵守法令和纪律,不靠他人庇护而生活,以自己的力量争得人生的地位。法家主张杀敌报国,立功受奖,靠个人努力去争取人生地位。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观念,这对当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反腐倡廉的斗争仍然具有积极作用。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对我们改造主观世界,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也具有积极意义。 2.理想人格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想人格的思想不可避免带有消极的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在强调个人修为、提高人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塑造理想人格等方面,仍有现实的意义。 理想人格的塑造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塑造今天的理想人格应在吸取中外传统理想人格积极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的统一 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第八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观与社会理想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过程出发,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们怎样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自己的价值,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第一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人和学者长期探讨研究的主题之一。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文学家则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什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这在哲学上就构成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中国古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之争。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他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为了论证他的“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的观点,他进一步提出从四端发展到四德的观点: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到发展“仁”(仁者爱人);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发展到“义”;从“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发展到“礼”;从“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发展到“智”。 在这里“仁义礼智”是从与生俱来的“四端”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理论经过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为三纲五常,再经过宋代的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论证,完成了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之大成。这种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国古代礼仪之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他提出人的天性是恶的,因为人的天性是好利、疾恶、好声色,让人的天性自然发展,只能是争夺、残杀、淫乱。善是圣人为了改造人的本性发明的仁义道德,不是天生的。 在中国古代两大人性论争论不休,统治者的倡导使性善论传播更为广泛,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从伦理道德观的范畴去探讨人的本质的,都属于抽象的人性论。 西方的人性论起源也很早,古希腊哲学家就很关心人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欧洲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费尔巴哈说“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为无”。 西方的人性论形成完善的体系是在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性反对神性(反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建国的三大理论是“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伏尔泰)、“社会契约”(卢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CelebratingMeLesson课件冀教版.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Canyoucometomyparty课件人教新目标版.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What’sthematter》SectionA课件人教新目标版.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_Unit__Celebrating_Me_Lesson_课件_冀教版.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Ifyougototheparty,youllhaveagreattimeSectionAac课件.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课件.ppt
- 八年级英语下ModulePublicholidays课件外研版.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SectionAac课件(新版)人教新目标版.ppt
- 八年级英语冀教版UnitGowithTransportationLesson[ty](ppt).ppt
- 八年级英语上册五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