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语文知识教学于“座谈式”课堂教学之中.doc

融语文知识教学于“座谈式”课堂教学之中.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融语文知识教学于“座谈式”课堂教学之中

融语文知识教学于“座谈式”课堂教学之中 临海市杜桥职业中学 冯济富 【摘要】 “座谈式”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座谈,在貌似轻松的气氛中通过交流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中职语文知识的教学,可以运用“附带引入”、“见缝插针”、“文本中获取”、“活动中习得”等手段,融于“座谈式”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语文知识;融入;座谈式教学 本人曾就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开展“座谈式”教学作过研究(此研究课题被鉴定为临海优秀结题),探索过中职语文教学各要素(如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铁序的掌控、文本阅读的指导等)如何落实的问题,其中觉得把中职语文知识的教学融于“座谈式”课堂教学之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 一、把语文知识教学融于“座谈式”教学之中的理由 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语文·共用基础平台》亦在编写说明中说:“教材中,语文基础知识以散点式分布,在教学过程中随文归纳,关于语文能力的知识要在学练过程中习得,强化运用;不可视为理论教学,止于认知或记忆。”这些都说明语文知识教学不能由老师就某一知识进行报告式的集中讲解,而应该在教学中点滴穿插和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座谈式”教学正好适应了这样的教学。因为“座谈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中探讨而求得双赢,在貌似轻松的气氛中通过多向交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比一般的对话式教学更显得灵活而自如,它能最大限度地打破师生间的课堂阻隔,实现认知交流,这样就为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穿插和渗透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且这种偏向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师不仅能较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牵入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只要抓住某些机会与学生进行探讨,学生就会在探讨中不知不觉地学得相应的语文知识。 二、如何在“座谈式”教学中融入语文知识的教学 (一)附带引入 “座谈式”课堂教学虽然每节课都要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话题“座谈”,但“变数”较多,有时会因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让座谈偏离话题,有时会因话题过于简单让座谈的时间绰绰有余……但这恰恰为老师的“附带引入”创造了许多机会,例如有一次对作文《我的同桌》讲评结束后,还剩余十分钟,我附带引入一个话题:今天我们的作文涉及到“桌”这个词,“桌子”可以用许多词做它的定语,每一个定语都有它一定的修饰作用,使意义表达更确切。下面我说出一些话,根据我的话,大家连下去说,并在“桌子”前面加上一个合适的定语。下面是师生连说的内容: 师:家里常见的是木头桌子,可是在公园里却常能见到—— 生:石头桌子。 师:这张讲台桌子破旧了,老师多想换一张—— 生:崭新的桌子。 师:老师小时候读书都是两人合用一张桌子,而你们现在是两人就有—— 生:两张桌子。 师:我爸原是木匠,所以家里的桌子都是—— 生:爸爸做的桌子。 师:我家的桌子没油漆,都是白色的桌子,而大家现在的书桌涂了漆,都是—— 生:红色的桌子。 上面连句结束后, 我告诉学生:以上“桌子‘前加上了不同的定语,这是因为内容表达的不同所致。因此,请记住,给名词加定语要看内容的需要,当加则加,不当加则不加,不要一味堆砌词藻。这样,定语的相关知识也就让学生领悟到了。 需要说明的是,“附带引入”中的“附带”并不含可有可无之意。它只是相对于某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言,它实质上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往往在备课时就考虑过了的。需要注意的是,“附带引入”的内容一定要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合拍,如流水之自然,切不可牵强,也就是说,要真正让引入的相关知识融进固有的教学之中,这样既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完美,又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掌握知识。 (二)见缝插针 “座谈式”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只要时时注意对话的内容,把握住某些可利用其传授语文知识的话语,就能见缝插针地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如教《再别康桥》(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一册)时,我要求学生模仿“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造一比喻句,有两位学生造出了下面两句: “我家庭院里的那棵大柏树,是夕阳中的新娘。” “门口那个披着婚纱被一大群人围着的女人,是夕阳中的新娘。”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我见机发话:“你们笑了,那一定得说出笑的理由。”于是出现下面的对话: “大柏树与新娘不相像。” “为什么?” “大柏树长年青黑黑的,跟夕阳中的新娘色彩不一样。” “大柏树应该是苍老的,跟新娘的形态不一样。” “那么,那个披着婚纱的女人,难道不是新娘?” “是新娘。” “那还笑什么?” “这根本不是比喻句。” “怎么说?” “因为比喻句中的两个事物是不能同一的。” “大家说得很好。从中我们可以这样说,比喻句中的两个事物即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相似点,但它们的本质又是完全不同的,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别人更明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