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福利【内部精华】.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社会福利【内部精华】

(三)着力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1.推行基础教育地方化政策 2.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举办体制,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3.改革投资体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4.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调整结构布局 5.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6.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第二讲 中国的社会福利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实践 第三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一、产生背景: 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儒家仁义学说,德政以及大同理想等传统思想)。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意就是天意,敬民就是敬天,而敬民就是“有德”的表现,就是“以德配天”) “重德”、“亲民”、“仁厚”、“廉洁”、“公正”、“勤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传教士在华举办的慈善事业,中国出使人员的所见所闻给了先进的中国人很大的启示,而近代留学生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新式教育后,将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各种形式传入中国并逐渐运用于实践,造福于全体人民,这些成为了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兴起不容忽视的社会背景和客观条件。 这是牧师和麻风病人在一起,我在四川、云南一些地方看到教会现在还在帮助麻风病人。因为官方宣布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麻风病,所以这些病人得不到大规模的救助,他们几乎被社会遗忘。在四川海螺沟附近就有一个麻风村,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经常去看望他们。 育婴室 圣母院仁慈堂修女与孤儿们的合影 检查口腔 治眼疾 二、具体内容 1、贫困救助 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人们要求改革对贫民的单纯衣食救助,突破传统的只养不教的束缚,实行教养兼施的方针,使其在享受政府或民间救助的同时学会技艺以利生存。 在贫民的教育问题上,主张扩大义学义塾的教育对象范围,改革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对贫民的医疗救护,建议参照西方的医疗制度,改革传统的施医体系。 2、弱势群体福利 在对待弱势群体的问题中,老人儿童福利成为了重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安老怀少”的思想。 对于始终处于被歧视受压迫阶层的妇女有所关注,提出了一系列的妇女解放主张,诸如禁缠足、自由婚姻、妇女受教育等,这些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残疾人一直是关注的对象,主张设立盲哑学院等对其进行教育并教授其适应自己能力的技艺; 犯罪分子这些心理上受到伤害的人在近代开始受到重视,众多人士主张教之以工艺或知识,使之不被社会所遗弃,体现了社会福利思想涉及范围的全面性、合理性,道德思想的人性化和多层次性。 3、赈灾 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长期的赈灾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对传统救荒理念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赈灾思想。官赈义赈相结合是运用政府力量和民间组织相结合在社会的监督之下实施,既摒弃了官赈贪污的弊端,又弥补了义赈乏力的缺憾。以工代赈是在赈灾的工程中组织灾民进行社会劳动,铲除灾源的一种最合科学原则最讲实用的方法,修河筑路等对灾民和灾区来讲都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同时人们还提出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交通、畅通的传播媒体等辅助手段加强对灾民的救助。对灾民的安置主要采取就地留养、遣返故里、支援边疆等方法,有效地吸纳消化灾民,维护社会稳定。 4、其他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酝酿的“福利国家”的宏伟设想。 洪秀全提出了“四有二无”的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福利保障模式; 康有为则构想了“公养”“公教”“公恤”的大同社会理想;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集中系统阐述了其以“民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主张,认为国家应当充分运用其自身力量来保障工农基本的社会福利主张,设计了理想的“国利民福”的社会。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公养制,设人本院、育婴院和怀幼院;公教制,设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公恤制,设医疾院、养老院、恤贫院和考终院,以上十院涵盖了每个人的一生,十院制构成了大同之世个人方面的完整制度。 综观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其具有了近代的现实特点和意义。在延续古老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新的社会福利观,以民为本,关怀民生,改变了单纯恤养的救助方式,而加强了被救助者的技能知识的培养,重视发展实业,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将这些主张纳入到改良社会救亡图存的系统工程之中,使之成为解决贫困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