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豪放舞台婉约声
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在上海初演时,管燕草要我写几句话,我毫不犹豫就写了以下的话:“淮剧向以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为传统,而《半纸春光》却携带着浓浓书卷气走出了传统,别开生面,让流浪知识分子、烟厂女工、黄包车夫等城市贫民在淮剧舞台上展开一部有情有义的新式都市剧。”我先读了剧本,先前也曾与燕草讨论过改编郁达夫作品的一些问题。说句心里话,我虽然鼓励她把郁达夫的作品搬上舞台,但还是为她担心。我深知其中难度。郁达夫的小说擅长抒情,抒的是个人的感伤、沉沦之情;擅长描写心理冲突而缺少动作性,几乎没有戏剧冲突。这两个特点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特点正好相反。这是其一,还有其二。在多元海派戏曲的艺术架构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性地认同了各剧种长期形成的主要艺术倾向和主体风格,如昆剧的雅致、京剧的辉煌、越剧的缠绵、沪剧的通俗、滑稽戏的谐谑、而淮剧,则以粗犷雄风为审美特点。所以,要把郁达夫的缠绵风格搬上淮剧舞台,似乎是难上加难。
然而,舞台上的《半纸春光》确实成功了。可以说,这个戏提升了淮剧的艺术精神。我对淮剧的历史传统不是很了解,大致上说,淮剧是比较接近社会底层的,尤其在进入上海以后,起初接触的观众可能比较草根,淮剧在审美艺术上借助传统的苦戏题材来宣泄观众心中的忧懑和悲愤,同时又通过铿锵的唱腔表达底?用裰诘目拐?之心。这一传统被长期保留下来,形成淮剧在海派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都市人口的流动与发展,淮剧观众的职业身份、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都市新淮剧应运而生,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等作品在人性刻画的深度和历史内容的丰富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粗犷的艺术模子里注入丰富复杂的人性因素,同时也保留了大江东去式的豪放基调。在这个前提下,我想进一步探讨《半纸春光》对淮剧艺术带来的新的提升。
这个剧本是根据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两个短篇小说改编的。这两个作品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从海派文学的发展上看,《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以上海产业工人为主人公的新文学开山之作,它开启了海派文学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社会底层生活的新传统。《薄奠》是以北平人力车夫为题材的新文学作品中最完整也是最生动的一篇。这两篇小说都描写了底层劳动者美好高贵的人性,郁达夫本人也自称,这两篇小说“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长期以来,海派戏曲舞台上不断上演旧上海风情故事,表现的是租界、酒吧、舞场、妓院以及旧式洋房里的一幕幕阴暗的勾心斗角,这当然也是海派文化题材中的一个传统。但作为中国最早产业工人汇聚之地的上海,杨树浦的工业区,“下只角”的贫民窟,萌芽状态的是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知识分子的左翼活动等等,这同样是海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传统,而且是海派传统的主导性的一面。所以,上海淮剧团把郁达夫的作品搬上舞台展示新海派的风采,不仅填补了淮剧与“五四”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把自身与海派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半纸春光》的主线是《春风沉醉的晚上》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副线是《薄奠》里车夫的故事。除了陈二妹用的是小说人物的名字外,其他人如慕容望尘、车夫李三和他的妻子玉珍的名字都是添加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细节也都有了一些改变,融入了改编者的理解。如果以郁达夫的原作为标准,《半纸春光》基本上是遵照原著的风格来改编的,把原作中浓浓的人文精神注入了剧情,整个九场戏贯穿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男女情缘,缠绵婉约的生旦对唱和连唱,轻巧抒情的独唱,抒发的都是内心感情波澜和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这里没有大起大落的时代风云,没有大锣大鼓的豪迈唱段,也没有生旦净末丑的传统角色搭配,洋溢在舞台上的是一派书卷气。改编者为这个剧本取名《半纸春光》,我觉得特别符合舞台上的氛围和感觉。“纸”既是量词,又突出了书卷气,“春光”暗示了心理的暖意与希望,而“半”字又恰到好处地提示了春光仅处于朦胧、萌芽状态,是一种克制的觉醒与情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佳境界。
这种人文气息的艺术效果,显然与传统的淮剧艺术精神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其效果产生了婉约的美,非常之美。整个唱腔通过优美动人的抒情来表达主题思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以追求精神共鸣。我从未意识到,淮剧艺术可以通过如此优美的“文唱”来完成。管燕草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她告诉我,其实淮剧唱腔里一向包含江南民歌小调的抒情性,只是我们过于从习惯性的认同出发,忽略了淮剧艺术中被刚健雄风遮蔽了的阴柔因素。她这个观点启发了我,我联想起我在淮安的漕运博物馆所看到的历史:明清两代淮扬一带是运河的中转重镇,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人口流动,盐商的奢侈挥霍生活,可以想象,淮扬的文化应该是异常多元丰富,青楼美女,艺坛怪杰,风流一代人形成的文化艺术不会仅仅是金戈铁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