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的首都与城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时期的首都与城市 世界各国首都概况 首都,大多数国家都有一个,或为该国首位城市,如东京、雅加达、巴黎、伦敦、莫斯科、开罗、墨西哥城等; 或仅为政治中心,如华盛顿、巴西利亚、内比都、新德里、阿斯塔纳、伯尔尼、阿布贾、亚穆苏克雷、堪培拉等,多为联邦制国家,或迁都不久所致。 也有少数国家有两个首都,如荷兰之阿姆斯特丹与海牙、以色列之耶路撒冷与特拉维夫、智利之圣地亚哥与瓦尔帕莱索、玻利维亚之苏克雷与拉巴斯; 甚至三个首都,即南非比勒陀利亚、布隆方丹、开普敦。 迁都(近百年来): 韩国首尔与世宗市、马来西亚吉隆坡与太子城(布城)、缅甸仰光至内比都,以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联邦德国、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巴西、伯利兹等。 迁都失败的案例: 韩国 日本 阿根廷(1987别德马) 决定首都的因素 1.中心地原则: a、国家版图的地理几何中心,如洛阳、阿布贾、内比都等; b、人口和经济重心,如建康、莫斯科、堪培拉; c、交通枢纽,如汴京、巴黎、伦敦等。 综合地理中心:巴西利亚等。 2.发源地原则: A、扩张型国家的发源地,如莫斯科、柏林(普)、华盛顿等; B、统治集团的起家根据地,如利雅得、河内等; 尤其以古代国家最为典型,如长安、平城、上京、南京等。 3.形胜地原则(战略控御要地): 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对内控制、对外防御,因此,便于内控外御、形势优胜的战略要地,往往定都,如长安、北京,以及伊斯兰堡、内比都等。 4.折衷地原则: 这一原则在国内势力集团斗争激烈,或地域差异过大的国家,尤其是联邦制国家,采用较多,如伯尔尼、华盛顿、渥太华、堪培拉、巴西利亚等; 若无法平衡,极端例子就是南非的多都制。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的演变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1、2期。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 一 汉长安城: 1. 汉长安城实际上只有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 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 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6年。 2. 城内实行里坊制: “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3. 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1.8m)。 4. 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5. 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二 汉、魏洛阳城: 1.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杜金鹏等主编:《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先规划,后建城。 2.有内城、郭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宋敏求《长安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 三 隋唐长安城: 3.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但宫城、皇城集中于城北面,占地不大。 4.仍实行里坊制度。 四 北宋开封城: 1.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一层套一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吴自牧《梦梁录》、周密《 武林旧事》 2.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开封 五 元明清北京城: 1.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二集》,北京出版集团,2008年。 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2版。 2.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3.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城市个案:扬州 《禹贡》:淮、海惟扬州。 汉武帝建十三刺史部,扬州刺史部所管,大部分在长江以南,只有九江、庐江郡等皖中地区在江北,而苏中与苏北同属于徐州(至西晋不变)。 东汉扬州刺史部辖区不变,但多了刺史驻地,时在皖中历阳(今和州)。 三国时期,孙吴扬州治建业(今南京),曹魏扬州治寿春(今寿县)。 西晋治建邺(今南京)。 东晋、南朝皆治建康(今南京)。东扬州多治绍兴。 北朝(北齐、隋)扬州治寿春(今寿县)。 隋开皇九年(589)灭陈,毁建康城,原扬州(寿春)改名寿州,原吴州(南朝为南兖州)改名扬州(今扬州市)。【相当于移扬州之名至广陵(今扬州市) 】 隋炀帝改州为郡,扬州改称江都郡。 唐初江都郡改名兖州,又改为邗州,江宁(今南京)一度改置扬州(620—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