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人六盘水设计文档
甲方:六盘水市政府设计时间: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完成时间:2013年10月设计单位:土人设计(Turenscape)设计规模:90公顷作品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获奖情况:2014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2013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金奖项目详情:简介明湖湿地公园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市,沿水城河而建。该项目旨在修复河道生态、拓展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同时提升城市河漫滩土地的价值,让湿地成为该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并为整个地区的生态服务。经过三年多的设计和修建,明湖湿地公园将原来被污染和渠化的河道恢复原有的生机,并种植各类乡土植被,成为整个城市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挑战与目标六盘水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以其凉爽的高原气候而著称,城市被石灰岩的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城市人口密集,在60km2的土地上,居住了约60万的人口。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政府委托景观设计师制定一个整体方案以应对城市所面临的多项挑战,包括:1)水污染:作为建于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主要重工业城市之一,六盘水以煤炭、钢铁和水泥行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民众长期受到空气和水污染的困扰。数十年来,从工业烟囱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颗粒物沉积在周边的山坡上,并随着雨水径流被带入河流,来自山坡上农田的化学肥料以及散落的居民点的生活污水也一同随地表雨水径流汇入了水体。2)洪水和雨涝:由于坐落在山谷之中,该城市在雨季容易受到洪水和涝灾的危害,而由于多孔石灰岩地质,到了旱季又易遭受旱灾。所以,季节性雨水的滞蓄和利用非常重要。3)母亲河的修复: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泛溢和洪水问题,水城河被水泥渠化。从此,原来蜿蜒曲折的母亲河变成了混凝土结构的、死气沉沉的丑陋河沟,它拦截洪水及环境修复的功能也丧失殆尽。同时,渠化的河道将上游的雨水直泄入下游河道,引发了下游更为严重的洪水问题。4)创建公共空间: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导致了城市休闲和绿色空间的不足。曾经作为城市福音的水系统已经变成城市废弃的后杂院、垃圾场和危险的死角。因此,在人口密集的社区与生态修复后的绿色空间之间建立起人行通道极其必要。这一设计的关键技术在于减缓来自山坡的水流,建造一个以水过程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来保存和改善雨洪管理,使水成为重建健康生态系统的活化剂,提供自然和文化服务使这个工业城市变为宜居城市。设计方案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项目占地90公顷,是该城市规划的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中首要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构建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设计师同时关注水城河流域和城市本体两方面。首先,河流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一个绿色海绵体系。这一方法不仅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城市的雨涝危害,而且保证雨季过后仍然有水流不断。第二,拆除渠化河渠的混凝土河堤,重建自然河岸,使河岸恢复生机,使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提高。第三,建造包含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连续公共空间,增加通往河边的联接通道。这些绿道将城市休憩和生态空间一体化。最后,项目将滨水区开发和河道整治结合在一起。生态基础设施促进了六盘水的城市更新,提高了土地价值,增强了城市活力。作为六盘水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项目之一,明湖湿地公园的场地位于水城河上游区域,设计师面对的是被渠化的河道、被垃圾和污水恶化的湿地区域、废弃的鱼池及管理不善的山坡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示范项目,设计的第一步是重建生态健康的土地生命系统,包括改善雨水水质,恢复原生栖息地,建造通向高品质开放空间的游憩道,最后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工程的具体策略包括:(1)拆除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水生态地带。为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提供生境。沿河建造曝气低堰,以增加水体含氧量,促进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所吸收。(2)建造梯田湿地和陂塘系统,以削减洪峰流量,调节季节性雨水。梯田的灵感来源于当地的造田技术,通过拦截和保留水分,使陡峭的坡地成为丰产的土地。它们的方位、形式、深度都依据地质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设定。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了乡土植被(主要采用播种的方式)。这些梯田状栖息地减缓了水流,同时水中过盛的营养物质成为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来源,从而加快了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3)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沿着水系铺展,在湿地梯田之间形成网络。设有大量座椅、凉亭和观光塔的休息平台融入设计的自然系统中,便于所有人进入,促进了学习、娱乐和景观审美体验。并设计了一个环境解说系统以帮助游客理解这些地方的自然和文化含义。场地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是暖色的彩虹桥,它与当地常见的凉爽湿润天气形成对比。这座长堤连接中心湿地(湖)的三岸,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散步及聚会的舒适环境。这里迅速成为备受当地民众和远近游客喜爱的社交和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