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建安诗歌
摘要:建安时期在历史上是一个战争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浓墨重彩,诗歌的风格、诗歌的发展变化、诗歌中的悲情、诗歌中的寄托、诗歌中的风骨,如水般穿梭于历史里。
关键词:建安时期诗歌建安风骨诗歌特点悲情
中图分类号: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16-02
一、建安诗歌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时局恶化,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建安文学就是在这一时局下发展而来。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年号,古代文学史中通常以建安文学标志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然非也。建安诗歌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诗歌。建安时期社会动荡,黄巾起义,东汉朝廷衰败,军阀豪强混战,民生艰苦,诗人们以此为背景,诗中暗藏时局动荡之况。在这战争年代人们渴望和平。而诗人们也在诗中表达自身的激情与报效祖国的志向,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使诗歌充满了悲凉慷慨的情调。魏晋南北朝经学走向衰弱,诗人们的思想从经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又受乐府民歌的熏陶。因而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诗作所述言语大多质朴刚健,这种独特的风格特征,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及著名女诗人蔡文姬。
二、建安诗风发展阶段
独具魅力特征的建安诗风应是指以三曹七子为核心的诗人群体的创作。所谓诗风,一是指创作的风气,二是指诗歌的风格。从创作风气的角度来看,从前期到邺下时期建安诗歌?历了从个体的自然化的写作向群体的艺术化的写作的转化。最终在曹植的晚年时期创作中回到高度个性化的写作。从诗歌风格角度来看,建安诗歌经历了由早期的质朴向邺下时期的文质相谐的发展过程。从建安风骨内涵来看,建安诗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蒿里行》《薤露歌》,王粲《七哀诗》及四言《赠士孙文始》《赠蔡子笃》等作,都继承了东汉后期文人写四言、五言和乐府风气。足以见得建安诗风,是发源于汉末时期。并不是自创的新类型诗风。但因其乱世激烈的斗争与之前盛平时期奢靡之世清辞丽句、哀乐任情的风格大有不同,本乐府采风之旧规,写乱世惊心之变相。故以之为建安诗风之发端,以质朴缘事为体。
第二个时期为邺下时期,建安十年(205)春正月,曹操攻破邺城。十三年(208)秋,曹操攻破荆州。攻城之后曹操便占领邺城、荆州。使得两处文化交融,文人汇聚,也使得建安十三年的文化得以繁荣。这一阶段是建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在他手下置“五官中郎将文学”一职,使得不少文人集结于一处,在曹丕主持下,文人们于此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论议。这一盛况在曹丕、曹植和其他的建安诗人的文作之中皆有记载。如曹植《与杨德祖书》: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建安文人由早期的分散各地到建安中期的向邺都汇聚,形成一个空前的文学家群体的情形。在曹丕的提倡下,当时出现了同类题竞作的风气,其盛况在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建安的诗风、文风都发生了变化,逐渐向炫丽、文采的方向发展,但仍保持前期诗文中那种慷慨多感的基调,同时酝酿一种慷慨任气的文学风格。就如《文心雕龙?明诗》:“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篇所述的便是邺下时期的诗风。在钟嵘《诗品?序》中以“建安风力”作为其评价。但刘、钟在描述建安诗风时,主要是将其与后来的中古各期的诗风相比较而言之。着重于它的任情抒发、质朴不雕。事实上,如果将邺下诗风与建安前期尤其是汉乐府、汉末古诗相比,则邺下诗风,实为诗歌走向更加艺术化的重要阶段。
第三个时期为魏朝的前期,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去世,以其为下限,此期的创作,专家之诗,实际上仅剩曹植一人继续。曹植的后期创作与其邺下时期的创作相比而言,发展甚大。但不能认为是建安诗风的发展和其新发展的标志。这一时期诗坛的状况,如钟嵘而言“凌迟衰微”。明帝曹睿是保存作品较多的一位文人,他的作品以乐府为主,但仍然沿用魏曹君王为乐府制词的“特权”,他的乐府多秉承其父祖的成调。依拟的作风
文档评论(0)